用户名:
密码:

律师随笔

我国法上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益的联系与区别
作者:张梅 律师  时间:2020年09月25日

我国现行法一般依据是否涉及个人隐私将个人信息分为隐私信息和其他个人信息。所谓隐私信息即私密信息,私密信息与非私密信息的根本差异在于,私密信息是自然人不愿意为他人知晓且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被他人知晓会使得自然人私生活安宁受到侵害或私生活受到干扰,而此种利益就是隐私权保护的自然人的人格利益。即便是不道德的信息,也可以属于私密信息。

        自然人的私密信息既涉及隐私权保护,也涉及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第1034条第3款规定,私密信息要先适用隐私权的规定,只有隐私权没有规定时,才适用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此项规定是由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的差异性导致的。二者作为《民法典》所确认的不同的人格权益,存在以下差异:

        第一,权利性质不同。隐私权作为一项人格权,性质上属于绝对权和支配权,具有对世效力,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尊重隐私权,不得加以侵害或妨碍,亦不存在对隐私的合理使用问题。而个人信息权益并未被《民法典》确认为绝对权和支配权,第999条和1037条分别规定了对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情形和免责事由。

        第二,侵害行为范围不同。对隐私权的侵害行为无论是发生在商业或公务活动场合,还是家庭社交活动中,均可适用相关规定。而个人信息权益规范的是处理者从事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公开等活动。纯粹私人或家庭活动中对个人信息的处理不包含在内。

        第三,许可他人使用上不同。隐私原则上不能许可他人使用或商业化利用。隐私权的主要权能是排除他人侵害的消极权能。但对于个人信息尤其是非私密的个人信息,只要遵循相应原则并符合条件,就可以对个人信息加以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

        第四,私密信息和非私密信息的处理规则不同。在处理私密信息时,首先适用《民法典》关于隐私权的规定,然后才能适用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根据《民法典》1033条第5项和1035条,其对私密信息和非私密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在授权来源、许可主体及许可标准上均存在区别。
文章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