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律师随笔

网络虚拟财产是物?还是债?
作者:曹乐维 律师  时间:2020年10月18日

一、网络虚拟财产权利的取得、行使和消灭
       网络虚拟财产权利人开始接受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时取得权利。在价值判断上,用户对运营商未提供的服务内容并不享有权利。依债权说可解释为服务协议中并无约定这一服务;依物权说可解释为运营商所让渡的物本就无此功能。 
       网络虚拟财产权利的行使有赖于运营商连续不断的网络运营服务。在解释路径的选择上,依债权说,运营商的上述义务来源于与用户之间的服务协议及附随义务。依物权说,运营商的义务可从物权的对世效力和公共场所管理人的安全保障义务中推导。 
       网络虚拟财产权利的消灭,发生于运营商终止运营网络服务平台,或权利人终止使用网络服务平台之时。就权利人放弃网络虚拟财产权利而言,依债权说,可解释为债务免除;依物权说,可解释为所有权的抛弃。就运营商终止网络服务平台运营而言,依债权说,运营商的行为属于债务不履行,但在继续履行已客观不可能或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时,债权人无法请求继续履行,网络虚拟财产因此消灭;依物权说,由于客观不能或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权利人不得请求恢复原状,这也使得网络虚拟财产终局性消灭。 
       可见,对于网络虚拟财产权利的取得、行使和消灭,债权说和物权说均有充足的解释力,逻辑的融贯及简练程度相当。 
       二、网络虚拟财产权利的变动 
       (一)网络虚拟财产基于法律行为的权利变动 
       1.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变动模式 
       在网络游戏道具交易的实例中,不同用户将用以交易的道具、虚拟货币等放置于交易界面,待双方确认、交易完成后,该道具在出让人的账号中消失,而在受让人的账号中出现。可见,网络游戏道具的权利变动并非于转让合同生效时发生,而是通过移转对游戏道具事实上的管领力完成,这与形式主义的权利变动模式相近。 
       网络服务平台的账号也存在交易的可能。就非实名制账号而言,其事实上的管领力体现为用户知晓账号和密码及一系列密码找回信息,该转让过程与交付存货仓库的钥匙相类似。就实名制账号而言,转让必须将账号的实名权利人由出让人变更为受让人,这一过程与不动产的转移登记相类似。可见,账号的交易属于形式主义的权利变动。 
       2.无权处分网络虚拟财产中的交易安全保护 
       典型的无权处分是出卖他人的网络虚拟财产,包括出卖他人的网络游戏道具和网络服务平台账号。若事实上管领网络虚拟财产的是无权利人,同样将产生权利外观,这类似于无权利人占有动产,或无权利人被错误登记为不动产权利人。只要符合善意取得的情形,应认定受让人取得该网络虚拟财产。对此结论,在物权说之下,可径直以善意取得制度加以解释。而依债权说,网络虚拟财产本质上属于用户对运营商的债权,债权说可选择的解释路径是将网络虚拟财产的外部表征视作债权证明文件。诚如是,债权说在逻辑环节上更繁琐且需类推适用,稍逊一筹。 
       3.多重让与网络虚拟财产中的权利归属 
       由于网络虚拟财产权利变动发生于受让人取得事实上管领力之时,即便后买受人所订立的合同在后,其也可优先于前买受人而取得网络虚拟财产。并且,前后两个买受人之间也不因此发生不当得利。这一价值判断结论与物权变动的解释路径基本契合。考察债权说,指名债权让与的规则显然与这一价值判断结论不符,即便将网络虚拟财产解释为证书债权,也同样存在逻辑障碍。当然,若将网络虚拟财产解释为证券债权,可以较为圆融地解释上述结论,但其解释成本终究高于物权说。 
       (二)网络虚拟财产非基于法律行为的权利变动 
       在网络虚拟财产的继承问题上,依现行规则,债权和物权均可继承且均于被继承人死亡时发生权利变动。两者的区别在于,依《物权法》第31条,继承人在为继承所得的不动产办理登记之前,无法将该不动产转让与他人。非实名制的网络服务平台帐号不存在相应的权属登记,其事实上的管领力通过账号密码体现。继承人知晓密码时,依债权说或物权说加以解释并无区别。对于实名制帐号,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时便已取得该帐号权利,其后对帐号的转让过程与《物权法》第31条规定的情形更为相近,与债权让与通知较远。 
       在裁判文书生效时发生权利变动上,债权规则与物权规则并未体现出根本区别。而在裁判文书生效后,在权利人再次转移该权利的场合,权利人须先取得网络虚拟财产事实上的管领力方可再行转让,这与物权规则更为相符。 
       网络虚拟财产还可能出现类似物的添附情形。例如,在网络游戏中,将他人的“宝石”镶嵌于自己的游戏装备之上。此时对于游戏道具的归属,物权领域中的添附规则有适用的余地,而债权领域中却无相应规则。虽由于网络虚拟财产先天的特殊性(运营商恢复虚拟数据导致权利人不复存在损失),适用物权说有所折扣,但其解释力仍强于债权说。 
       三、网络虚拟财产受到侵害时的救济 
       (一)遭受运营商侵害时的救济 
       无论基于物权规则或是债权规则,运营商均负有不得侵害该网络虚拟财产的义务。两者的区别在于,在网络虚拟财产因运营商原因受损时,若将网络虚拟财产解释为债权,权利人仅得基于服务协议请求运营商承担合同责任;若将网络虚拟财产解释为物权,则权利人在基于服务协议请求合同责任的同时,也可行使物权请求权。此处,物权说对网络虚拟财产权利的保护看似更为周全,但因运营商停止运营、限缩用户功能、技术故障导致网络虚拟财产贬损或丢失时,权利人基于合同所产生的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在实际效果上不分伯仲,所以并不能得出物权说更优的结论。 
       (二)遭受第三人侵害时的救济 
       1.权利人向第三人主张权利 
       以第三人窃取网络服务平台账号为例。依物权说,此情形下权利人可向该第三人行使物权请求权。对于非实名制账号,第三人归还密码即视为归还原物,此处权利人的返还原物请求权须适用诉讼时效。对于实名制账号,权利人既可以通过实名机制恢复对账号的掌控,也可径直向第三人要求归还账号密码。由于权利人已进行实名登记,该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依债权说,第三人窃取账号密码,本质上属于窃取债权凭证以冒名获取债务人给付。在解释路径上,即便不将账号密码视作物,其也依然属于财产范畴,在我国将“返还财产”作为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情况下,权利人这一请求并无逻辑障碍。但不可忽略的是,在第三人窃取实名网络服务平台账号的情况下,由于权利人已进行实名登记,在价值判断上,权利人向第三人请求返还账号的请求权不应受诉讼时效限制。债权说之下,现有规则难以直接承载这一价值判断结论,相较而言,现行规则下物权说更富解释力。 
       2.权利人向运营商主张权利 
       以第三人窃取网络游戏道具为例。在物权说之下,权利人除依《物权法》第34条请求返还原物外,运营商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还可依《侵权责任法》第37条请求运营商承担补充责任。由于网络游戏道具的可恢复性,失窃并不直接导致其所有权消灭。因此,权利人可以请求运营商以恢复原状的形式承担民事责任。在债权说之下,债权凭证失窃并不当然引发债权债务关系变动,权利人依然有权通过一定程序证明其债权人身份请求运营商为相应的服务给付。若运营商拒绝恢复失窃的游戏道具,则其本质上属于债务不履行,债权人可依《合同法》第107条主张继续履行等违约责任。可见,无论将网络虚拟财产解释为债权抑或物权,在遭受第三人侵害时,权利人可向运营商主张的权利均可在现行法下被逻辑自洽地解释。 
       四、结语 
       综上,物权说解释力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变动上。从长远来看,在网络虚拟财产上设立诸如担保权、用益权等定限权利的需求也将应运而生。对此,物权说也将体现出更好的规则相容性和更低的解释成本。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