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律师随笔

第二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作者:孙新 律师  时间:2009年05月06日
看网上新闻,中央决定连续5年每年选派2万毕业生赴农村任职(//news.sina.com.cn/c/2009-05-05/175617750065.shtml),不由得想起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
据说,上山下乡运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当时相对庞大的就业人口问题。今天,面临大学生就业一年比一年困难的实际情况,推出如上的政策是不是也有解决就业的因素在呢?由于新闻中没有明说,笔者不敢妄自揣测,因此,下文的分析只能基于假设的前提,即假设新时代“大学生农村插队”的政策是为了或实质上主要为了解决就业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本不是什么问题,在过去,由于大学生的数量非常少,因此,即使当时就业率很低,也只是属于小部分人的问题(当然,实际上过去大学生基本都能就业),但现在,每年的毕业生有几百万之众,就业率降低,年年累积起来未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就显得异常庞大,甚至直接成为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因此,政府想方设法提供岗位帮助大学生们就业本无可厚非。比如,近年来,政府每年都提供大量公务员职位专门招聘新毕业的大学生,而上文提到的下乡大学生,虽然不算公务员,但仍然以国家财政负担,从“经济”本质来说,与公务员并无二致,也等同于政府公共岗位。
不过,政府直接提供的岗位毕竟是有限的。就拿“下乡”政策来说,每年2万个岗位,5年也不过10万,比起5年数千万的大学毕业生总量,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笔者认为,政府现有的思路值得商酌(当然,上文说过了,这只是笔者的假设,但愿政府不是这样的思路)。
从性质来说,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政府的全部出发点是为社会提供最高效最优质的服务,因此,每一个岗位都应该是经过谨慎评估而创设的,增加一个岗位,应该同比例增加社会运行的效率,只有这样,才可以说纳税人对政府的供养是值得的,其付出的税费是与自己获得的公共服务相适应的。然而,政府为解决社会就业创设公共岗位显然与此目的背道而驰。
很简单的道理是,在政府人员(本文泛指所有以财政供养的人员)本已非常庞大的今天,每创设一个公共岗位,将意味着社会公共负担的增加,也即导致企业等经济体的税费负担增加,利润减少,最终的结果,将是更多社会岗位的减少。如此,社会经济体的财富向公共服务机构输送增多,其本身的创造力和再生能力也必将降低甚至萎缩,最终导致整个社会财富的减少,也使公共岗位难以维持。
因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所采取的政策,也许恰恰是不利于社会总体就业形势的,由政府自身创设公共岗位来解决就业也许不仅不是开源节流,反而会成为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短视行为。
也因此,笔者认为,越是就业形势严峻,越应该减免税费,缩减政府岗位和开支,让社会经济体减轻负担而更快地恢复“造血”机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社会整体的就业率。而从这个思路来看,创设财政供养的下乡大学生公共岗位显然是不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