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随笔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作者:孙新 律师 时间:2013年08月28日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前一阵子,因包含“常回家看看”条款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社会上引起公众的广泛争议。该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法律规定,无法强制执行,最终很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法律这样的规定,到底是否具有国家强制力?法律中是否可以包含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规定?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法律是什么?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的外延是一种社会规则,法律的内涵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通常来说,具有一定的强制力,是作为法律的必备要素。但是,也并非所有的法律条款都必须要有强制力才行。因为,法律不仅仅具有规范性作用,同时也具有引导性作用。也就是说,法律不仅仅可以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还可以倡导性地引导人们“最好做什么”。
道德也是一种规范,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还可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而法律只是行为层面的规范。比如说,张三看见李四觉得不顺眼,心里想,“真想把他狠狠打一顿!”这是一种不好的想法,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最多也只是不道德,与法律无关;但是,如果张三真的去狠狠打了李四一顿,那么,就属于法律层面的问题了:如果打得比较轻,可能属于治安管理法调整的范围;如果构成轻伤或者重伤,则就涉嫌故意伤害的刑事犯罪,可能就会受到刑法的约束、受到刑罚的制裁。
一般来说,不道德的行为未必违法。比如,“一夜情”的行为,从道德上讲,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如果发生“一夜情”的双方为单身,则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然而,违法的行为却大多都不道德。比如,杀人违法,同时也不道德;盗窃违法,同时也不道德;履行合同,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也是守法的具体表现。
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父母在,不远游。”《弟子规》开首便强调,“首孝悌,次谨信。”这些,其实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传统。
我国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过程之中,吸收了传统道德文化中关于“孝道”的精华,增加“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的规定,也是通过法律对道德规范的认可,从而达到引导人们更好地来遵守这样的社会规范的目的。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人人都需要遵守;
道德是较高层次的法律,更需人们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