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随笔
旷继东律师:春节晚会和慰问演出
作者:孙新 律师 时间:2009年01月28日
今年的春晚比前几年的要好,虽然大部分还是固定的套路,但是也有几个精彩的节目,让大家没白等了那年终的最后几个小时。即便如此,也还是能看出春晚很浓的“慰问”味道。
慰问演出,我没有仔细去考证过,仅凭记忆和印象,觉得应该有很悠长的历史了。在战争的紧张和艰苦岁月里,党的军队中就有配备文工团的传统(不知道国民党军队里是否也类似?),当然那时的文工团还要承担其他政治宣传的任务,如写大字报,在经过的路上刷写宣传口号等等。由于那时没有游戏机,也不能上网,更加没有mp4,iphone等娱乐设备,唯一能收到无线信号的也只是发报机而已,在党的军队里,纸牌,麻将等东西应该也是禁止携带和使用的,在没日没夜的军旅生涯中,偶尔看一场文工团的演出,应该是最大的享受了。所以,将这样的演出称作为慰问演出是最贴切的。从大量的影视资料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演出虽然节目单一,但目的极为鲜明,就是以文艺表演鼓舞战士的斗志,激起大家推翻旧社会的决心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这也是与党的文艺工作路线相一致,由此看来,慰问演出很符合当时的实际需求。
解放后,文工团的慰问演出在部队里可以说是继续发扬光大了,同时也进入了社会各个群落。由于旧社会那种商业性的演出剧团取消了,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茶楼,会馆,戏台等都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当然,妓院更是在不容许之列,那么,如何满足广大无产阶级群众内心里的文艺需求呢?或者,又如何以马列主义先进思想改造部分存有旧社会意识形态的群众的反动思维呢?文艺演出无疑是较好的方式之一。于是我们看到,在企业、工厂有文工团的慰问演出,在广大农村也有各种形式的演出,这既满足了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达到了政治宣传的目的。时至今日,中央台的“同一首歌”仍然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而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五一,六一,五四等,针对特定群体的演出也仍然带有强烈的“慰问”色彩。
从历年的春节晚会来看,更是一种大型的“慰问”演出,只不过慰问的对象是全国的老百姓而已。因此,在节目上,一定要全,从歌唱,舞蹈,小品,相声到武术,戏曲,从民族唱法到流行歌曲,这样,可以满足各种群体的需求;在内容上,也一定要有专门反映包含工、农、兵等特定群体的节目;主题上,要反映全年主要的正面事件,如今年就有奥运,抗震救灾,神州飞船等(至于三鹿、瓮安等是不能出现的);套路上,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海外华人、驻外使馆人员的拜年活动,先进事迹、先进(模范)人物宣讲等等。
在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里,在电视还只能收到有限几个台的日子,一家人守在电视旁看一场精心制作的文艺演出,即便其中有一些非文艺性的东西,还是能令人倍感满足和回味。不过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活动的丰富,文艺演出正如近几年的房地产一样,从“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从一种稀缺资源变成了家常便饭。于是春晚便越来越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我们看到今年的山寨春晚也颇为吸引大家的眼球。当然,让春晚“尴尬”的更主要原因还是它一成不变的“慰问”性质的定位和因此而表现出来的固定套路,以及贯穿节目中的歌功颂德式的政治引导。
一般来说,在一个社会稳定、生活富足的社会,老百姓对政治的关注度会下降,对艺术和娱乐更感兴趣,古语说,“保暖思淫欲”(本文仅取原意),是对这一现象的概括。相反,如果时时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对老百姓灌输政治正确,引导大家“正确”认识,恰恰说明统治者对自己领导的不自信,对老百姓的满意度深感不安和怀疑。现在的社会,尽管大家对政治依然高度关注,但那早已不是生活的全部,各种各样的娱乐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周星驰式无厘头文化的流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谓娱乐,在我的理解,就是让大家在工作、开会、学习之余,能尽情放松心情的感官刺激。从这个角度来说,娱乐,应该跟政治无关,跟信仰无关。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作为中国人最喜庆的日子,一家人会聚在一起,最希望看到的应该是一场轻轻松松的娱乐晚会,不需要谁来“慰问”,也不需要再行接受充满政治的宣导。因此,春晚中少不了的“慰问”和政治色彩,无疑是让人排斥的。
今年春晚节目政治氛围淡了很多,不管是歌唱还是武术表演,小品,反映了更多的流行元素和娱乐成分,有点让人难得的“惊喜”感觉,不过许多基本的“慰问”套路仍然在继续,政治宣导式的内容还夹杂其间,让原本的娱乐打了折扣。
或许,让娱乐回归娱乐,春晚明年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