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律师随笔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孔子政治观的历史地位
作者:韩广斌 律师  时间:2021年08月17日

【摘要】:孔子的政治理想大一统思想,开太平尽己所能,死而后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君其所而众星共之”,以理服人,这样就会自然程序稳定,因为“羞恶之人”是人性一种良善的表观,而统治者用道德教育和礼乐约束来感化百姓维持太平,才有可能实现安定政治的理想。儒家文化流传千古,魅力不减当年,而21世纪的今天"孔子热"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的潮流。【关键词】:孔子一思想家、教育家一核心价值观一孝梯忠恕-遵守礼法-修身特点“反求诸己”一理想国蓝图一“孔子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他为创始人的儒家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部辉煌的史诗,其影响之深远,为世人所共口。亚洲各国乃至远隔重洋的欧美各国的思想史上都有儒家思想的烙印。近代以来烈强的铁蹄蹂躏引起国人反思,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儒家思想首当其冲受到攻击,所谓“封建迷信”“栉枷锁”之词充盈人心。然而理性思考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儒家文化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成为了一种文化标签难以磨灭了。而作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也更是引人思索,他的思想观念到底是什么样的,下文则就其政治观点及历史地位加以研析。
一、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生于乱世。东周末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这时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纷纷献计献策,以期能为治乱世,开太平尽己所能,死而后已,儒家思想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当时的孔子并不如后世评价中那样春风得意,在一个以力争胜的时代,孔子其人及至他如此“有风度”的思想主张无论如何也引不起统治者的兴趣,有学者形象地形容,当时的孔子形同“丧家之犬”奔波于各国之间,处境可怜。孰是孰非已不再重要,为我所用也许才是应当被关注的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如何发现解释其合理性,并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完善进步,扬长避短,才是值得研究的。
因为现实残酷,所以更引起人向往美好。孔子的思想是积极的乐观的,他对人性的乐观态度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政治活动有了意义。人人心中有"看子”的理想,为人处事谨行:孝悌忠恕之道,人皆有其定位,这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理想国呢?不同于西方政治文化中的民主平等观念,中华文明始终以“中心观”贯穿而通,典型的“华夷秩序”体系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反映在政治活动中,大一统思想则是这种观念的结晶,因而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等问题时,我们都是以君主专制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为前提,这种文化传统作为一种特征显然也是被孔子所认同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君其所而众星共之”表明孔子认为:用德治的方法来对待政治,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必定能达到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而所谓德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道之以正、齐之以刑、民免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表明了孔子思想中,完善政治秩序必定不是以力服人而是以理服人。这样初会自然程序稳定,因为“羞恶之人”是人性一种良善的表观,而统治者用道德教育和礼乐约束来感化百姓维持初会,净化人心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太平之进;每个人的善良天性被激发出来,才有可能实现安定政治的理想。人与人之间遵守礼法秩序,那么刑狱争讼之类的事务也就消除了。
其次,孔子强调礼泊,这不同于法家思想提出:严刑峻法骼暴力维持政治秩序。这里儒家思想中的礼乐制度表观为一种社会规范,有宗教祭祀的典礼规则,燕饮骑射的规则,男女儿童的行为标准,对老年人的照顾等等,所谓礼、乐、射、御、书、数,便是当时普遍相传的“文艺"之学。所谓“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符合礼乐规范的各种行为,引导社会和谐而有序的发展,可见孔子提倡加强礼乐制度的完善,通过改变人心,改变政治才是理想社会应当具备的。然而这里的“礼乐”在孔子的论述中应当有着一个更深的意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即做人却没有仁德之心。那么怎样来对待礼乐制度呢?"礼,与其暂也宁俭"这就是说过分注重形式主义的礼乐制度和过度的繁文缛节反而显得华而不实,根本在于“修身”,改变自己,做到“君子儒”这才是礼乐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更是一个庞大繁索的概念,读来总有千头万绪,无从适从之感,这里仅取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加以陈述。“政者政也”;“荷正其身矣,子从政乎何有? ";"其正身不令面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身不成,耳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故君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从这许多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了孔子反复提到的“正名”的问题,用现代政治学观点来加以解释,我们可以称之为“政权的合法怪问题"孔子认为统治者唯有通过符合"道”的手段取得政权,并且自身行为电合乎"道”的规范,那么这样的统治才会长久,政权也更能稳固,社会也才能太平,这样也许才能实现那个“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宏图大志。用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一个人只有通过劳动获得某物的所有权、原会心安理得。而通过偷窃等不正当方式得来的物品只能令自己良心备受煎熬与折磨享用这件物品也就毫无乐趣可言了。甚至为此担惊受怕,寝食难安,因为这是违背了得利之道。推广而之,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只有行为合乎“道”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儒家思想中有关修身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断的“反求诸已”层层向内转、然而这处过程也同时向外发散的。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自我修炼最终达到“内胜外王”的境况,与基督教的“有人打你左脸,那么把右脸也让他打”这样一种一味的谦恭退让的赎罪价值观相比,孔子的提议更加显得积极进取,而不会落入虚无的状况,因为个人的自我反省是为了达成称王的理想,改变自己的心志,与行动会在以后的政治活动中实现理想,这样自我与外界就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这有是符合人的趋利本性的。整个儒家文化都是围绕着“仁”字展开的那么,修身之术也离不开这一核心价值观。“子为政?子欲善而尺着矣,看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刚毅本讷近仁,如此行事便可以达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近者悦,远者来”,那么国内人民愉悦,国家增强,这样一种有序和乐的政治制度,必定会吸引国外的人前来投奔。同时国家有远离了严刑酷罚,天下人心安宁,社会有序的政治理想,也不会太远了。
孔子眼中“仁”仍是修身所要接近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可是,真正要达到却并不是件易事,所谓“仁者爱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对统治者而言,要做到“仁”对外则须行教化之职责,勿要滥杀无辜,以弘道为已任,遵守自然之道,甚至能达到舍生取义这样一种境界,对内则是不断的反省与提升,这样“大哉之为君也"孔子所向往的周制古礼,社会和平也不会是一个梦想了。

二、现实政治中的为君臣之道
通过对孔子政治理想的论述,我们看到他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思想家,描绘出自己心中一个如此令人神往的理想国蓝图,那么这究竟如何才能达到呢?他同时给也了参政者一些具体的行为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须遵守一定的“道”才是正确的。
:所谓道“道千乘之国,敬耳而信,节用而爱人,便民以时”,是该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不违农时,同时自己对古制礼法须心存敬畏,不可言词浮华,举止轻浮,这样既不可能取信于民,更不可能长久维持自己的统治。
所谓“绝对的权力导致的腐败”,我们考察所有失败政权的特点,会发现统治者心中如果只有自己而没有百姓,对人民以及这个政权的开创者失去了信用,那么失去民心之快,也许就会台多米诸骨牌放应一样让人感到惊讶。所以在这场博弈中,不同的阶级并不能是猫和老鼠的关系,即不能是强者对弱者的一味剥削,而是不同阶级之间各取所需、和谐共生,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我们不能说强者生存弱者消亡是自然界的法则,因为所谓强弱本来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标准,宏观来看,并不存在绝对的强者和弱者,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也是不在少数,中国古语就有王行相生相克之说。而这并不能说明水比火强,成金比土弱,只是不同的物质有着各自的属性而生。所以聚力取胜称霸天下,看来似乎上一种狭隘的政治见解了。如果把统治者和百姓礼为两种不民的物质,事实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为君之人如果行为不符合君道,那么必定葬身于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古今中外各国统治者的暴行自否,对此我们不能不感到十分遗憾,因为君民本可以一种良性互动共存的。
“举直错诸往,举枉错诸直","君子思不出其位”,这是说统治者任用贤才的标准和行事准则。任用正直并且有才能的人保证了统治集团的品质,也就树立了整个社会的向善向往正义的良好风气。“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就是说明了道德修养缺失造成的人才缺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有所具备的品质。而这后一句话或许为当今社会中有些领导者不负责任的推卸责任作了良好的危辩之材,一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被许多人曲解,为冷漠自私的借口,这可真是可悲可笑,又是令人气愤的行为啊!这句话劝说统治者脚踏实地,认真做好当下的,不要有超越自己本分的行为,为政做事,修已的金玉良言!
为臣之道“邦有道,危言危行,邦天道,危行言孙”,为臣之需要有智慧,首先保证自身的生存才能谈及建功立业相反如果空怀抱国之情,却忽视当权者的政治态度这是不明智的做法。为君者责任重大,为臣者也不轻松,对上须取悦领导,对下要对人民负责,双不能愧于自己的良心,还要为世俗的名利尽力核战争,如果能化解如此冲突的矛盾想必也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当然面对不同的君主都以“忠”为基本信念,而如何竭忠尽智呢?孔子认为行胜于言,国家是否清明都要以身作则,不能随波逐流迷失自我,要始终保持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念,不可以屈服于现实,这便有了古人伯教、叔齐饿死在首阳山的千古佳话。孔子作出了取舍,舍生取义,舍言取行,这样一种刚毅的品质实在是经过了苦苦修炼自身方可达到,我们也更是领悟到那句“任重而道远”中饱含的沉重了。

三、孔子政治思想的发展意义和历史影响
儒家文化流传干古,魅力不减当年,而21世纪的今天“孔子热”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的潮流,在经历了种种徘徊迷失之后,现代人又重新投入传统文化的怀抱,自我安慰,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人思考的现象。不禁让人感叹历史发展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人类真是太无知了,我们有没有进步呢?我们是否幸福?为自己的勇气鼓掌,是每个心中善良的天性,才让人类"上下求索",经历千锤百炼仍不失去思考的热情和对古老理想国单纯的梦想。
孔子是严父又是慈母,怀着对子孙后代的无限关爱和对古老文明的深切向往而苦苦思索,心中爱的人是幸福的,会正确爱的人是幸福的,能够得到他人关爱的人是幸福的,生活如此,政治亦如此。






律师资料

韩广斌律师
电话:17725264…

我的精采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