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成功案例

名誉权保护相关规定
作者:杜红涛 律师  时间:2019年01月21日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利用论坛、贴吧、微博、聊天群、公众号、朋友圈等方式侵犯他人名誉权,甚至恶意诽谤、侮辱其他企业、个人名誉的恶性网络侵权行为屡见不鲜。被侵权人在维权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侵害名誉权责任应认定
 
        法律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公民、法人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七
 
        问: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
 
        答: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二、名誉权纠纷案件的管辖
 
        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其中侵权结果发生地是指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所在地为侵权结果发生地。
 
        即受侵害人作为原告提起诉讼时,可以适用“侵权结果发生地”管辖,在其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侵害名誉权责任承担
 
       《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赔偿损失
(七)赔礼道歉
(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第三十六条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十
 
         问: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承担形式如何掌握?
 
         答: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150、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公民或者法人要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和影响确定其赔偿责任。
 
        151、侵害他人的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而获利的,侵权人除应适当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外,其非法所得应当予以收缴。
本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删除。
 
关于实习,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伤害事故,不属于工伤,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但可以以雇佣关系向用人单位主张权利,或由学校基于与单位之间的实习合同的相关约定主张权利。
实习期只适用于在校学生。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逃避保险或最低工资的限制,故意与符合劳动者资格的非在校学生签订实习协议,这是违法的也是无效的。实际上即便签订实习协议,用人单位和非在校学生也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作为用人单位,应该与实习生签订实习协议,或与实习生、实习生所在的学校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实习生的实习时间、工作时间、实习费、实习内容等细节。同时用人单位可以为实习生购买商业保险,避免实习过程中发生因工受伤后产生经济赔偿纠纷。
拓展资料:1、实习期是指实习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约定的实习期限。实习一般在实际运用中认为属劳务关系,所签订的实习协议一般属于普通民事协议,法律关系受民法调整,不属于劳动法调整范畴。
2、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考察期,属于劳动法调整范畴。
若用人单位有内部规定实习期可以替代试用期,或与求职者协商了经过实习期后无需试用期,直接转正,也是可以的。因为试用期并不是必须经历的,属于“可以约定”的范畴。
本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