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法院报编辑部评选出的2020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新闻7日发布。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人民法院用司法为民书写忠诚,用公正司法诠释担当,在艰巨考验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本次评选注重新闻事件的大局性、新闻性、影响力等因素,力求从新闻的角度全面展示人民法院在2020年取得的积极进步和丰硕成果。
获评的十大新闻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最高法党组工作汇报、全国法院开展线上服务确保防疫与审执两不误、最高法首次发布流域司法保护相关文件、全国法院一站式解纷和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裁判文书“破亿”凸显司法公开成效、全国法院坚决打好扫黑除恶收官战、全国法院真学真信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揭牌办公、全国法院多措并举确保民法典正确实施、徐州中院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提供样本。
人民法院报特邀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吕艳滨、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佑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荣军、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沈福俊、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仁文、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漆彤、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谢群、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李建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对十大新闻进行点评。
专家学者们充分肯定了人民法院工作取得的成绩。他们一致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人民法院勇于担当、忠诚履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切实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报记者 姜佩杉)
01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最高法党组工作汇报
2020年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工作汇报。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毫不动摇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履职尽责,切实加强党组自身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建伟
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大政方针的领导,即在司法方向和基本政策方面的领导;二是组织人事方面的领导,即保障优秀政法人才履行司法职能;三是发挥纠错作用,匡正工作中的偏差,保障司法工作的正确性。
对于司法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思路以及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党的领导必不可少。在司法改革中,要保证改革目标明确、改革步伐稳健、改革成效显著,离不开党的领导。
2020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工作汇报,既是党中央关怀司法工作的体现,也是党对司法工作进行领导的体现。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组织建设和职能发挥,自觉带动整个司法体系强化党性观念,为司法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党中央充分肯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为今后司法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激发了广大法院干警对于司法工作的热情。
对人民法院来说,2020年的“开门红”,无疑是实现全年工作“满堂红”的一个政治助力。
02
全国法院开展线上服务确保防疫与审执两不误
疫情防控期间,智慧法院建设成果红利充分释放。指尖立案、云端办案、智慧执行……全国法院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将司法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确保疫情防控与审判执行工作两不误,在此次疫情大考中交出了优秀答卷。
人民法院通过“中国移动微法院”等平台规范有序开展在线诉讼活动,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打击涉及疫情犯罪、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吕艳滨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响应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高度重视推进法院信息化工作,将信息化与司法改革作为法院工作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智慧法院建设立足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办公管理、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国家治理,成效显著。依托移动互联网,广大干警和人民群众在电脑前、手机端就可以参与诉讼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提升了办案效率和服务水平。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人员往来交流的阻隔,智慧法院大显身手,有效保护了当事人诉权,为疫情之下的公正司法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为有序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疫情期间的应用成效进一步提升了各级法院乃至全社会对加快智慧法院建设的共识,还有助于进一步发现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为智慧法院的迭代更新找到更明确具体的方向。
步入2021年,智慧法院立足于2020年的建设应用成果迈向“十四五”,必将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推进审判执行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司法模式,为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作出更大贡献。
03
最高法首次发布流域司法保护相关文件
2020年6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服务与保障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流域司法机制,形成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这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次在规范性文件的层面上,明确提出构建流域司法机制的要求。
同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状况》及长江流域水生态司法保护典型案例。这是中国法院首部关于流域司法保护的白皮书。
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
孙佑海
所谓流域管理,是指以自然流域为单元进行的水资源管理。所谓区域管理,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元进行管理。流域管理往往更趋向于对水的自然属性的管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是使全流域的水资源得到整体有效的利用。而区域管理通常趋向于对水的社会属性的管理,从行政区域的局部出发,目标是利用好本辖区内的水资源,以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在司法方面,基本上实行的是区域司法机制,但这种司法机制不完全适合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的实际情况。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服务与保障的意见》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状况》两个关于流域司法保护的文件。上述司法文件按照流域司法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要求,充分汇聚司法改革成果和经验,紧紧围绕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审判机构、集中管辖、司法协作、协调联动、多元解纷、信息共享、公众参与、队伍建设等方面,就司法服务保障的重点制度和机制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路径。
流域各地方法院按照文件要求统筹推进各项司法工作,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必将形成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04
全国法院一站式解纷和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2020年9月1日至2日,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召开,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目前,以诉讼服务中心为主体、十大诉讼服务信息平台为支撑的一站式建设总体框架已基本建成,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工作从重点突破向整体跃升不断迈进,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目前,全国98%的法院建立诉讼服务大厅,运行诉讼服务网,逐步将线下一站式服务项目拓展到线上。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荣军
司法为民,需要通过看得见、用得着、有效果的制度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让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法院系统推进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将更多来自人民群众的调解员纳入司法解纷机制,将以往“单向性”的司法为民与人民群众的参与相结合,形成了“双向性”的司法为民。
随着新时代司法为民基本理念和实践要求的不断发展,“当事人主义”的内涵从强调当事人对抗机制向强调当事人通过司法程序早日解决纠纷的方向变化,并对司法制度产生深远影响。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设紧紧围绕纠纷的早期解决,高效化解社会矛盾,让人民群众尤其是当事人进一步享受司法改革带来的公正便利,同时扩大了司法视野,拓宽了司法职能,提高了司法质效,将司法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践行了司法为民宗旨,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宪法理念。
我们相信,以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代表的一系列变革,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带来常新的发展动力。
05
裁判文书“破亿”凸显司法公开成效
截至2020年8月30日18时,中国裁判文书网文书总量突破1亿篇,访问总量近480亿次。目前,中国裁判文书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网站,世界各国都能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及时了解中国司法状况。2020年12月4日,中国庭审公开网公开庭审总量突破1000万场,网站总访问量超过307亿人次。中国庭审公开网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政务视频直播网站。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沈福俊
我国的三大诉讼法都规定了审判公开原则,它要求除了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之外,审判活动一律要公开进行。为什么要这么规定?因为审判公开是保障司法公正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是消除司法神秘、展现司法文明的最重要途径。
目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发展背景下的审判公开,不仅做到了“全覆盖”,而且还将审判公开的范围扩展到了全世界。“中国裁判文书网文书总量突破1亿篇,访问总量近480亿次”“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三级法院已全部实现生效裁判文书上网公布,实现了案件类型全覆盖、法院全覆盖”“中国庭审公开网公开庭审总量突破1000万场”等成绩,让公众真切感受到了司法的阳光,一个公开透明的司法审判体系正在公众面前展现。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在每一个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得到实现,而且还能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通过裁判文书上网、网上公开庭审等方式将司法的过程直接置于公众面前。它的结果必然是——公平正义用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司法审判领域的真实体现。
06
全国法院坚决打好扫黑除恶收官战
2020年是扫黑除恶收官决胜之年。在2020年扫黑除恶“百日攻坚”行动中,全国法院坚决落实“六清”行动部署要求,统筹疫情防控与专项斗争,2020年3月底前一审存量案件结案率达79.90%,“案件清结”进展迅速,“黑财清底”成效显著。
为明确法律政策界限,最高人民法院牵头起草多份规范性文件,并就进一步规范办案程序、强化权利保障及加强涉案财产处置工作制定下发通知,有力保障了审判执行工作质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仁文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国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严格依法办案,审理了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黑恶犯罪案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确保专项斗争始终沿着法治轨道进行,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相继出台多份规范性文件,有效提升了办案质效。
如在《关于办理恶势力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将已经具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部分特征但尚未发展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恶势力作为从重量刑情节加以规定,并从组织程度、行为特征、危害程度等角度界定了恶势力的范围,从而划清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恶势力之间的界限,既防止将恶势力犯罪拔高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也防止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降格为恶势力犯罪。
在《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中,厘清了“套路贷”与民间借贷、非法放贷与民间借贷之间的本质区别,对维护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及时跟踪、动态评估、敢于担当的表现,是从职能上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从技术层面上加强机制引领和规范指引的积极作为。
07
全国法院真学真信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组织机关开展全员覆盖的学习培训,还专门下发通知部署全国法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
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法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明确要求,坚决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人民法院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做到真学真信笃行,忠实履行职责使命。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
漆彤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有科学理论作指导。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而生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公正司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应始终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加强民生司法保障,充分运用司法手段推动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堵点问题。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司法服务作为保障。
人民法院应依法履职尽责,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建设法治强国的必然要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我们加强涉外司法工作和国际法治合作,善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发展利益,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08
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揭牌办公
为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审判庭的设置,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知识产权案件的类型和数量决定。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的上诉案件,由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法律有特殊规定的除外。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对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2020年12月3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正式揭牌办公。
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
朱谢群
201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与之相比,新设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不仅同样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市场环境为己任,而且更加凸显高水平开放特色,是党中央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中的重要举措,为将海南自贸港打造成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提供基础性支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顶层设计中的又一“亮点”。知识产权法院管辖案件拓展至刑事司法领域,不仅涉及到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管辖的改革,也直接涉及到公安、检察、审判三机关办理知识产权案件的协同性、协调性。
对这项重大课题的积极探索,将推动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成为解决国际知识产权争端的“优选地”,并不断积累动态适应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中国经验。
09
全国法院多措并举确保民法典正确实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切实实施民法典的重要讲话精神,确保民法典统一正确实施,最高人民法院专门成立民法典贯彻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及时部署开展司法解释全面清理和新的配套司法解释制定工作,并于2020年12月30日发布首批司法解释。
同时,全国法院开展民法典学习培训和普法宣传。最高人民法院启动“人民法院大讲堂”活动,最高人民法院院领导、法学专家等通过视频为全国法院干警授课,在全国法院掀起学习贯彻民法典热潮。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
李建伟
我国“民法典时代”的开启,亦是“民法解释时代”的到来。最高人民法院早作部署,运筹帷幄,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成立专班梳理、清理、修正存量巨大的民商事司法解释文件,以及制订新的司法解释文件,并在民法典施行之时及时发布,以与民法典同步施行,一举解决了我国民事法律规范体系由诸法并存到统一民法典的重大转型中的法律适用前后无缝衔接这一重大法治难题。这项工作难度之大、强度之高、压力之巨,几乎难以用语言描述与形容,体现了最高审判机关为更好贯彻实施民法典所迸发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最新精品之作。
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能在于司法,涉及民法典施行的一系列司法解释文件的出台,为今后民商事司法审判活动供给了更充分的裁判规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涉及民法典施行的一系列司法解释文件的出台,体现出人民法院“以民为本”“司法为民”的初心与宗旨,势将助力提高民商事案件审判质量和效率,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彰显民法典作为全体人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的时代特征。
10
徐州中院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提供样本
2020年7月,中央政法委宣布启动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历时5个月获得圆满收官。作为试点单位之一,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查纠问题作为自我革命的重要契机,建立了防止干预司法、严格诉讼回避、规范减刑假释、防控“套路贷”虚假诉讼等7项长效机制,建成离任法官及其亲属代理案件、暂予监外执行到期、案件久押不决三个自动预警平台,探索了新时代政法战线自我革命的有效实现形式,探索了锻造新时代政法铁军的新路子,为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提供了样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
莫纪宏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审判机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终极捍卫者。审判机关执法司法水平如何,审判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审判机关能否堪此大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司法审判本来应该具有终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这些功能就难以实现。”政法机关是老百姓平常打交道比较多的部门,是群众看党风政风的一面镜子。如果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就不会相信政法机关,从而也不会相信党和政府。
为了杜绝司法腐败、提高司法公信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推出了诸多司法体制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强调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和金钱案。对司法领域的腐败实行零容忍,坚决清除司法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徐州中院在提高司法审判人员素质上敢于动真格、身体力行,展现了人民法院自身的良好形象,提升了审判机关的公信力,其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文章摘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