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1]姜伟.犯罪形态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2]王作富.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苏惠渔.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5][日]野村稔.刑法总论[M].全理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转引自[日]野村稔.刑法总论讲义案[M].日本:有斐阁,1995. [7]高铭暄.中国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9]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0]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1]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2]陈朴生.刑法专题研究[M].台北:三明书局,1983. [13]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M].(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4]马克昌.刑法学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5]张明楷.刑法第140条“销售金额”的展开[A].清华法律评论第二辑[C].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1999. [16]叶高峰.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17]高铭暄.刑法学原理(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8][意]科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陈忠林,法律出版社,1998. [19]张明楷.法益初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0]赵秉志,等.全国刑法硕士论文荟萃[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259页. [21]单民,史卫忠.论行为犯主观方面的特征[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1). [22]林山田.刑法通论[M].台北:台湾大学法学院,1995. [23]侯国云,白岫云.新刑法疑难问题解析与适用[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 [24][日]木村龟二.刑法学词典[M].顾肖荣,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 [25]顾肖荣.中国刑法词典[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9. [26]王作富.中国刑法适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7. [27]储槐植.建议修改故意犯罪定义[J].法制日报.1992-01-24. [28][法]卡斯东·斯特法尼.法国刑法总论精义[M].罗结珍,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8. [29]马克昌.刑罚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