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随笔
中国市场中的假洋鬼子现象
作者:赵虎 律师 时间:2012年11月08日
曾经我们把西方人叫做“洋人”,把西方传过来的商品成为“洋某”,比如“洋枪”、“洋炮”、“洋火”等等,那个时期“洋”好像代表着一种新潮、一种时髦。现在洋人会做的东西基本上我们自己都会做,甚至我们已经不把西方人叫做“洋人”,而是直接叫某国人。但是,我们的市场上依然有一些商品喜欢穿洋装,明明是地地道道的土特产,非要沾上一点洋气。这种情况大约有这么几类:
1、注册一个洋气的商标。
比如,注册英文商标或者注册好像是外文翻译的商标。兄弟我曾经在一个商厦买西服的时候就差点被骗。那件西服用的就是英文商标,服务员说来自意大利,当然价格也不菲。我仔细看看了衣服上的各处标志,发现服装的吊牌上写着“made in Daxing”,并且厂名是个中国企业。这件服装就是件地地道道的土特产。我问服务员:这个品牌的衣服是大兴生产的吧?服务员很意外的说:是的。我又问:那你怎么说来自意大利呢?服务员反应也快,说:我的意思是服装布料是意大利生产的。这个服装布料究竟是哪里生产的,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觉得产自意大利的可能性也不大。
有行业的企业喜欢注册这些“洋”商标,宣传的时候也倾向于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感觉它是个洋品牌。
2、在国外注册商标。
这个稍微复杂点,但是费用也不高。有些企业为了表明自己“正统”的洋身份,通过代理在国外注册商标,之后就说自己来源于外国。比如,明明是国产的奶粉,在澳大利亚注册了一个商标,就说是来源于澳大利亚;明明是大兴或者廊坊生产的服装,在意大利注册一个商标,便说自己是国际品牌。
这种类型比上一种类型对消费者来说更难识破一些,但是现在技术性也不高,只要我们仔细查询一下就能发现它的问题。
3、在国外注册公司,由该国外公司在国外和中国注册商标,或者跟中国的公司联合成立合资公司。
这种类型技术性比较高,而且欺骗性非常大。之所以这么麻烦,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纯正的洋血统。
有些公司通过代理机构在香港、开曼群岛或者美国、德国、意大利注册公司,注册完成之后以该公司的名义在国外或者国内注册商标,再宣称自己是洋品牌。这种情况要查询它的底细就比较难了,需要了解这个国外公司的股东情况。
还有些公司在国外注册公司之后,又跟国内的公司合资成立公司,以合资公司的名义申请注册商标,再宣称自己是洋品牌。
其实无论是哪种情况,产品都是国内生产的,在国外既没有生产基地,也没有销售网络,只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即使能骗过一时,也不能骗过一世。现在出国的朋友多了,经常有朋友回来告诉我:某某品牌原来在国外都没有销售!
现在国产商品竞相化洋妆,反映出了我国企业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来源于消费者对国内企业生产商品的不信任,之所以不信任是因为这么多年来许多国内企业唯利是图欺骗、毒害消费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市场如此欢迎洋品牌,就是我们不守规矩的企业造成的,这样的企业还不在少数。
现在我们的消费者都被锻炼成为了打假专家,换个洋名字的方式还能持续多长时间有效,国内企业需要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