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飘柔”著作权案之后,字体、字库侵权一直是行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更有企业接到律师函,被告知自己的某个广告作品或者商品包装上的文字侵犯了某一字体的著作权,要求进行赔偿。日前,新蒂字体在微博上指责电影《被偷走的那五年》标题字使用了“新蒂下午茶体”,涉嫌侵权。对此,有不少人困惑,我们常用的字体也有版权吗?《民营经济报》的记者就字体是否有著作权、如何构成侵权等问题采访了北京市东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律师。
赵虎表示,所谓是“字体侵权”,严格意义上是说字库或是单字是否构成侵权。然而,计算机上的单字是否构成侵权,这个问题到现在,在司法实践中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
赵虎解释说,由于字体本身没有著作权,根据著作权法的一般认识来看,著作权法只保护特定的作品,而不保护文字的结构形式或者书法的流派、风格特点等。但书法作品在法律上是被当作绘画作品进行保护的,所以,如果单字在能构成书法作品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那么,判断计算机字库单字是否构成书法作品,就成了判断其是否构成侵权的关键所在。赵虎说,在司法实践中,他们通常认为,具有显著独创性和美术特征鲜明的字体,可以将其当作艺术作品纳入保护当中。但如果是一些笔画简单或是独创性不强的字体,则往往因不能构成艺术作品而不受保护。
此外,赵虎还表示,与司法实践界的态度不同,在目前理论界的讨论中,专家学者们更倾向于“字体是不构成侵权的”。他们认为,计算机字库里的单字并不是书法作品,而且也不属于艺术范畴,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书法流水线上的工业化产品,不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由此看来,实践界和理论界的两种声音,更让想维权的字体设计师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此,赵虎建议字体设计师在设计完一套字库时,首先要为其进行著作权登记;其次,当遇到自己设计的字体被商家未经授权就盗用时,要理性维权。“如果被侵权的字是艺术性很强的字体,我觉得可以尝试去维权。但如果是一些很简单的日常用字或艺术性不强的字,设计师就应该考虑放弃维权,因为打官司的胜诉几率不大。”
同时,在字体维权的过程中,赵虎不建议字体厂家或公司用海量发律师函的方式提出诉讼。“这不适合现在的国情,司法界也不是很支持。并且大规模的维权活动,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企业涉嫌借此牟利的感觉,反而会降低公众对企业的评价。”
原文地址://jingjibao.cn/h/2013-11-08/2064.html
附:原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正是由于国内的字体知识产权尚未明晰,对于字库企业或字体设计师来说,维权之路举步维艰。同时,在字体维权难的背后,也预示着未来中文字库产业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
民营经济报记者 罗敏
日前,新蒂字体在微博上指责电影《被偷走的那五年》标题字使用了“新蒂下午茶体”,涉嫌侵权。对此,有不少人困惑,我们常用的字体也有版权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正是由于国内的字体知识产权尚未明晰,对于字库企业或字体设计师来说,维权之路举步维艰。同时,在字体维权难的背后,也预示着未来中文字库产业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
中文字体从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文,一直发展到后来的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这是文化传承的一个漫长过程。到了电子时代后,字体由书写逐渐演变成电子化的字库。但是近年来,中文字库产业急剧萎缩。
2011年调查显示,与中国内地同样使用汉字的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都有在开发新字库。其中,日本字体厂商的字体款数已经达到2973款,台湾厂商有296款,香港厂商106款,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汉字使用区,中国内地字体款数仅为421款。
《被偷走的那五年》标题字涉嫌侵权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国内关于字体涉嫌侵权的案例并不少见:2008年,宝洁公司的飘柔洗发水瓶上的“飘柔”两字因使用了未经授权的方正粗倩简体,方正字库对其提起了诉讼;2012年,国内字体研发机构造字工房公开表示,电影《失恋33天》中大量侵权使用该公司开发的悦黑字体;而最近,电视剧《兰陵王》片头字体也因剪辑师疏忽而导致字体涉嫌侵权。
今年10月初,民间汉字书法研究及数字化工程绿色研习社“新蒂字体”发一条微博称,电影《被偷走的那五年》以及其同名书籍出版物,未经授权就使用了他们开发的“新蒂下午茶体”作为标题字。记者对比后发现,电影和同名书的标题字“被偷走的那五年”的确同新蒂下午茶体极为相近。
在新蒂字体的官网上,记者看到,他们制作的字库中,基本版的字体都是免费下载的,但专业版一般是需要付费的。其中“新蒂下午茶体”分为免费的基本版、68元的专业版以及138元的白金版,但这些仅提供给个人或是设计师永久授权的价钱,如要用于商业用途,则需要500元/次到2000元/次不等的费用。
新蒂字体的创办人王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被偷走的那五年》的电影和出版物盗用‘新蒂下午茶体’,没有做任何更改,也没有注明出处。我们从一发现就通过微博私信给制作方要求解释,但是目前没有收到任何回复。我们现在已经向相关部门进行了投诉,并保留采用诉讼手段进行维权的权利。”
字体设计费时费力
在每一次字体维权的背后,其实都表达了字体设计师们的愤怒与无奈,因为一款好的字库从创意设计到开发出来,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花费设计师无数的心血。王维告诉记者,新蒂字体于2011年创办,他们主要是制作手写和书法字体。一套较完善的常用简体或繁体字库约有7500个字,两者加起来约10000字。以简体字为例,设计师从开始写第一个字到完成制作,大概需要花费八至九个月的时间。
“新蒂字体就想做几款‘看上去是手写的,不是电脑字体’的字体。”王维告诉记者,手写字体和其他标准化字体不同,标准化字体可以成批拼字,但手写字体每一个字都需要亲手写出来。这听上去不难,但是制作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一个字单独写出来看上去没问题,但如果这个字和其他字放在一起效果不好,就要重新设计这个字。所以每一个字都有可能和其它7000多个字搭配,组合在一起整体看上去要整齐、协调,这就需要很多时间来调整、修改。
王维介绍说,字体设计诗书写完字体后,他们还要把原稿以高分辨率扫描进电脑进行矢量化,再把每个字放进对应的字符格里,最后再调整字体位置使之整齐,并筛查有缺陷的字符等。而对于古代书法字体,他们会先搜集同一个书法家同种风格的书法字,例如,赵孟頫体找到了约2000字。然后设计师首先把字从原碑帖上临摹下来(因为直接扫描原碑帖的话,图像的精度不够,尤其是有的碑帖是残缺的),然后再把难以识别的古体字根据风格改写成可以识别的字形。
字体维权遭遇法律空白
字体到底有没有版权?怎样才算是“字体侵权”呢?
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市东易律师事务所的赵虎律师。赵虎表示,所谓是“字体侵权”,严格意义上是说字库或是单字是否构成侵权。然而,计算机上的单字是否构成侵权,这个问题到现在,在司法实践中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
赵虎解释说,由于字体本身没有著作权,根据著作权法的一般认识来看,著作权法只保护特定的作品,而不保护文字的结构形式或者书法的流派、风格特点等。但书法作品在法律上是被当作绘画作品进行保护的,所以,如果单字在能构成书法作品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那么,判断计算机字库单字是否构成书法作品,就成了判断其是否构成侵权的关键所在。赵虎说,在司法实践中,他们通常认为,具有显著独创性和美术特征鲜明的字体,可以将其当作艺术作品纳入保护当中。但如果是一些笔画简单或是独创性不强的字体,则往往因不能构成艺术作品而不受保护。
此外,赵虎还表示,与司法实践界的态度不同,在目前理论界的讨论中,专家学者们更倾向于“字体是不构成侵权的”。他们认为,计算机字库里的单字并不是书法作品,而且也不属于艺术范畴,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书法流水线上的工业化产品,不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由此看来,实践界和理论界的两种声音,更让想维权的字体设计师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此,赵虎建议字体设计师在设计完一套字库时,首先要为其进行著作权登记;其次,当遇到自己设计的字体被商家未经授权就盗用时,要理性维权。“如果被侵权的字是艺术性很强的字体,我觉得可以尝试去维权。但如果是一些很简单的日常用字或艺术性不强的字,设计师就应该考虑放弃维权,因为打官司的胜诉几率不大。”
同时,在字体维权的过程中,赵虎不建议字体厂家或公司用海量发律师函的方式提出诉讼。“这不适合现在的国情,司法界也不是很支持。并且大规模的维权活动,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企业涉嫌借此牟利的感觉,反而会降低公众对企业的评价。”
中文字库产业急剧萎缩
中文字体从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文,一直发展到后来的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这是文化传承的一个漫长过程。到了电子时代后,字体由书写逐渐演变成电子化的字库。但是,近年来,中文字库产业急剧萎缩。
据了解,我国中文字库产业已从上世纪90年代黄金时期的几十家,缩减到现在以方正电子为代表的5家,真正为人所知的只有方正和汉仪。但从2002年-2010年,汉仪却没有一款新字库上市。2011年调查显示,与中国内地同样使用汉字的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都有在开发新字库。其中,日本字体厂商的字体款数已经达到2973款,台湾厂商有296款,香港厂商106款,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汉字使用区,中国内地字体款数仅为421款。
“这的确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王维认为,与方正、汉仪等大企业不同,个体字体设计师如果要为自己设计的字体维权,那更是难上加难。“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个体字体设计师少,因为主要用到的字体都是方正、汉仪等大企业的。其实在国外,好的字体几乎全是独立设计师的作品。”
字体行业盗版、违法使用猖獗、设计师维权举步维艰,这或许成为国内中文字库产业发展最大的绊脚石。然而,除了这些问题,王维认为,字体数字化的过程中,设计与制造脱节,也是造成国内中文字库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字体设计师与实现字体数字化的编程工程师没有交流。写字好的人不明白怎么样才能把写的字变成字体,而大厂商把字体制作的过程过于‘神秘化’,让很多人对字体制作望而却步。另外,懂得字体数字化流程的公司没有主动邀请书法家和美工师来制作新字体,只是把几款老字体改来改去。”王维说。
受国内知识产权大环境的影响,尽管中文字库产业的发展缺少一个良性的环境,但王维还是比较乐观地认为,整个中文字库产业发展的现状还是令人鼓舞的。首先,很多字体爱好者从“看字体、用字体”,开始慢慢尝试“自己设计字体,与人分享字体”,很多人开始留意到不同的字体给受众带来不同的情感,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传统的宋体、黑体字。
其次,从字体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版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大家慢慢明白,好字体也一个劳动成果,设计师需要回报才能继续设计制作。看到自己满意的字体,很多用户愿意花钱购买。
字库探索商业模式路漫漫
王维虽然提出了对未来中文字库产业发展的希望,但必定还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商业模式来支撑。据记者了解,大部分的字体企业都受困于盈利模式,即使是国内最大的方正字库,也长期处于不盈利的状态。在去年,“方正电子”在淘宝网上开了专门出售字库的网店,以求网店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带来转机。
可对于现在大部分民间的字体开发团体或是字体设计师来说,制作字库并非都以盈利为目的,更谈不到什么商业模式。“可能大家都放弃了设计制作字体盈利的这个想法了吧。”王维有点无奈地说,“例如新蒂字体,我们虽然也出售字体、商业出版授权,但这些收益远远不能达到收支平衡。显然,如果商业模式运作得好,个人用户和设计师更有可能获得低价或免费的字体。例如方正字库,他们现在许多针对个人用户的字体只卖2元,因为他们大多通过与大型商业公司合作以获得到用于支持发展的收益,但我们目前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对于新蒂字体未来的发展,王维表示还是很有信心的,至于能不能赚钱是次要的。“如果新蒂字体能继续开发出几套古代的书法精品字体,哪怕有一天运行不下去了,但这几套古人的书法字体还可以不断流传下去,让更多人欣赏并使用这些经典的汉字书法,这就足以让人感到满足和高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