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随笔
接“恐吓电话”别慌,提防骗子“撒网”骗钱--网络诈骗方式
作者:崔新江 律师 时间:2018年10月29日
通过电话,以恐吓、威逼性言语人为制造紧张气氛实施诈骗,是近年来在北方地区较为常见的诈骗犯罪手段之一。
随着电信诈骗形式的不断翻新,特别是出现“恐吓电话”、“突发事件”时碰巧暂时联系不上家人,一些人惊慌中容易陷入犯罪分子设下的陷阱。
本律师称,此类诈骗案件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犯罪分子能在大范围的撒网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时,只需拨出一百个电话,就能换回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现金。
本律师介绍,大范围的密集拨打电话是电信诈骗的重要特点之一,犯罪分子通过预先模仿家人的声音或录音,再利用群众可能正巧与家人失去联系的这种偶然实施诈骗。
本律师称,犯罪分子利用压迫紧逼性的语言,填充式地向居民传达信息,让接电话的人没有任何思考和辩解的时间,其目的就是让听者尽快按照他们指定的方式按键。如果偶然碰到信以为真的群众,极易给群众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本律师称,群众如在电话或短信内收到遭遇突发事件的情况,不要盲目地急于应对,应及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或拨打110进行咨询。不要将居民身份证、工作证件等涉及个人信息的证件轻易交给陌生人;尽量少填写问卷调查、保险资料、抽奖活动表和办理各类会员卡,控制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的渠道,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遇有可疑电话、短信索要个人重要信息或要求提供银行账号、密码和转账情况要提高警惕,及时与本律师联系,谨防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