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目前大多数经济法律类毕业设计的指导主要由法律专业教师指导完成,“判例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毕业设计中广泛使用,此处的判例并非案例分析题那样简单,而是选取我国各级法院审判实践当中的实际判例,研究者在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之上,比较并讨论相关案例的判决结果,阐释法理,将法律的理论性及实践性相结合,并昭然于眾,最终融入司法及立法建议之中。
但是判例的选取、收集和整理是非常耗时耗力的过程,因为只有大量的个案才能实现相对的真实,同样,这也是研究的难点所在。201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上网公布暂行办法》正式实施。依据该办法,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外,最高法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一般均应在互联网公布。对于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生效裁判文书应当在互联网公布。2014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正式实施。该司法解释明确,最高法在互联网设立中国裁判文书网,统一公布各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因此,法院裁判文书上网公开,为我们经济法律类毕业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判例数据库,但如何从大量的裁判文书中提取关键分析项目,这需要IT技术支持。本次研究依托于我院的技术背景,我们通过与云计算系合作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云计算系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办学体制的最新产物,是我国高校中为数不多的开设高等教育本科阶段云计算技术系统化教学的专业系,他们具有云计算系统和跨平台应用开发能力,拥有国内领先的集教学、实验、测评为一体的教育资源服务云平台、全云环境的云计算基础实验室。
二、实施流程(流程图见图1)
本次项目改革亮点体现在流程图中的第① ② ③ ④ 处
三、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本次改革探索主要困难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同专业交流沟通问题。我们以前没有类似经验,不同系别的同学一起进行一个项目,我们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对方在做什么,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的同学对很多法律上的专有名词存在疑问,而经济与管理工程系的同学又不能理解操作项目时所运用的技术方案,尽管双方多次交流,但跨系之间的一些理解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只能尽可能的缩小这种理解差异,以求达到最好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另一个是法律学生需求分析和语料库的建设问题。通过本次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我们最终要完成一份交叉学科下的毕业设计论文。换句话说我们的项目本质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学习的项目;从宏观角度来说,处理的目的是通过让计算机寻找并学习大量判决书材料的规律,并根据一个未知按键的细节来解答这场案件最终是否可能胜诉以及消耗的时间、金钱等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并不十分明确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在这个时期多次沟通,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如何提取判决书的信息,提取哪些信息上面,后来经过多次讨论才最终确定了我们的基本需求。
四、改革建议
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成果质量,学生团队成员之间如何快速高效沟通,如何让法律专业学生能在大数据技术实现原理的背景思维下去创建尽可能丰富的语料库,这需要对双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通识教育,以适合他们专业背景,方便理解为最终要求去建设和开设通识课程,这样可以帮助双边学生在进入项目团队之前就能从对方专业去思考问题,提高项目推进的效率。文章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