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罪与非罪的界限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区分?
第一,通过刑法第13条的规定
刑法第13条对于犯罪进行了定义,不过同时第13条后半部分有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也就是说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不过如果情节明显不严重、不恶劣,并且危害很小的话,就不构成犯罪。需要注意的是,不犯罪不代表不会受到处罚。
第二,通过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或者排除犯罪的条件进行区分
1.主观罪过。行为人虽然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却不是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的,而是由于某些不可抗拒因素或者不可预见的原因造成,则不构成犯罪。
2、责任年龄。行为人不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满足14周岁但是不满16周岁的,除了法律规定的8中特别严重的犯罪行为外,不负刑事责任。
3、责任能力。不具备完整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如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发生的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4、行为性质。正当防卫或者紧急避险的行为实际上并没有社会危害性,不构成犯罪。
第三,通过具体犯罪构成要件进行区分
罪与非罪的界限,主要是看行为人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区分:
1、犯罪主体。一些行为人必须要有特定的身份才构成犯罪,如渎职罪就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他的行为人则不构成此罪。
2、犯罪主观方面。一些罪只有主观故意才构成,过失则不构成,如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也有一些行为必须要知道一些情况才构成犯罪,如窝赃罪。
3、犯罪对象。如遗弃罪对象只能是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非此不能构成本罪。
4、犯罪客观方面。一些犯罪要求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如非法狩猎罪。也有的要求具备数额的特征,如诈骗罪。有的要求有特定的手段,如妨碍公务罪。有的则要求造成一定的后果,如重大责任事故罪。
5、情节。一些犯罪要求必须要有严重的情节才构成犯罪,如侮辱罪。有的要求情节恶劣才构成犯罪,如虐待罪。
总而言之,罪与非罪的界限对于刑事辩护律师来说非常的重要,正确的区分罪与非罪,才能切实的保障委托人的权益。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