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律师随笔

分手费
作者:杨立宝 律师  时间:2012年09月14日
一、分手费的定义
  所谓分手费在司法实践中一般是指青春损失费青春补偿费,这种费用是于法无据,不受法律保护的。
  分手,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男女双方在恋爱、同居、确定婚约关系以及婚姻生活中,自然会由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配生诸多财产关系,诸如礼物礼金彩礼、共同财产、债权债务以及其他共同权利。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无疑会对礼物礼金彩礼、共同财产、债权债务以及其他共同权利等进行分割处理。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除了对礼物礼金彩礼、共同财产、债权债务以及其他共同权利等进行分割处理以外,双方还有可能协商约定一方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财物,或者一方自愿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财物——时下人们称之为分手费(笔者以为分手费不能仅理解为金钱,而应包括财物)。
  分手费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值得关注且不容回避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合理的社会基础和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解放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为人们创造了具有无限生机的生活方式,多彩的生活方式彻底打破了人们曾经被襟锢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的转变让人们有理由拼弃以往忠贞、专一、洞房花烛值千金等价值观,而对网恋、婚外恋、婚外同居、婚前性行为、试婚等大有趋之若骛之势。然而,男女双方在恋爱、同居、确定婚约关系以及婚姻生活中,由于双方经济收入的变化、利益的冲突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理想等诸多因素,往往会导致恋人分手、同居散伙、夫妻离异。再者,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市场观念深入人心,公平交易、等价有偿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已溶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男女之间的感情、同居行为、婚姻关系等似乎可以量化为一定数额的金钱和财物。因而,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要求解除关系一方为了偿还自己的情感之债,弥补对方的情感伤害,以寻求心理平衡,而自愿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财物,或双方协商约定一方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财物。分手费由此而产生。
二、分手费的特征
1、分手费的伦理特征。
  伦理(Ethics)源于希腊语εθοs (风俗)[2]。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指道德和规则。伦理即道德[3],即指以善恶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分手费是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财物。由分手费的定义可看出,分手费反映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即是男女之间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因此,分手费作为社会现象,它首先具有以下伦理特征:
  、分手费反映了以感情为主要内容的男女之间的伦理关系。男女之间的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区别于人与人之间的其他的人身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的人身关系。其特殊性表现在——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的主要内容为男女双方的感情以及由感情升华而来的爱情;双方在恋爱、同居以及婚姻生活中,充分享有性爱自由,享有建立婚姻家庭以及抚育子女的权利。理想的男女之间的伦理关系应为双方相互理解信任,相互扶助,互恩互爱,以建立美好的婚姻家庭。然而,在当今社会,男女之间伦理关系的美好理想往往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有可能事与愿违,双方甚至黯然分手。所以,男女双方设定的分手费能反映双方曾经建立过以感情为主要内容的伦理关系。
  、分手费的设定具有弥补情感伤害的伦理动机。男女双方分手时设定分手费,并非基于对双方共同劳动创造的劳动成果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共同财产以及债权债务的分割处理,而是对彼此情感伤害的补偿或者其他非物质因素的处理。男女双方在恋爱、同居、建立婚约关系以及婚姻生活中,不仅共同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创造精神财富。双方分手时,对精神财富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无休止地吵闹,有的选择逃避,有的采取家庭暴力或者其他报复手段,以求达到心理平衡和补足自己情感伤害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双方以设定分手费的方式处理彼此的精神财富,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所以说,分手费的设定具有弥补情感伤害的伦理动机。
  、分手费的履行要依靠伦理主体的自觉性。
  伦理规范之所以能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作用,还要以人们的内心信念作内在条件,即需要人们自觉遵守其规范,因为伦理规范不象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并设定分手费后,就需要给付分手费一方自觉按约给付对方分手费。如给付分手费一方不按约给付对方分手费,势必跨越伦理规范的极限,双方只有诉诸法律来解决。
2、分手费的法律特征。
  分手费作为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的约定或承诺,当然有其显著的法律特征:
  、分手费是基于男女双方民事法律行为而产生。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的行为显然是男女双方的民事法律行为,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4]。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的行为应当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三个条件即(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首先,在现代社会,能建立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均系成年人,都有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无疑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其次,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一方给付对方分手费完全出于自愿,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没有任何因素的影响,是双方当事人基于自愿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目的而实施的行为,完全符合法律规定。最后,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是当事人对个人私有财产的处分,显然不违反法律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分手费成立要求有男女双方的合意。即不仅需要给付分手费一方愿意将其财产无偿给付对方的意思表示,还要有接受分手费一方愿意接受的意思表示。否则,分手费不能成立。
  、分手费是单务的、无偿的。一般情况下,给付分手费一方负有给付义务,而另一方则仅享有接受分手费的权利,并不承担其他义务。按照男女双方约定,给付分手费一方给付分手费是没有对价给付条件的,接受分手费一方取得分手费无须支付对价。分手费这一无对价给付的性质,是以男女双方明确一致的意思表示为根据的。
  、分手费可以附义务。分手费附义务是指接受分手费一方在接受分手费时要负担一定义务。附义务分手费是分手费的一种特殊情形,即给付分手费一方给付分手费时附加一定的条件,使接受分手费一方负担一定的义务。当然,附义务分手费的附随义务应以接受分手费一方在接受分手费时愿意承担附随义务为前提。分手费所附的义务不是分手费的对价,给付分手费一方不能以接受分手费一方不履行义务为抗辩。原则上给付分手费一方履行分手费给付义务后,接受分手费一方才履行分手费附加义务,因此,接受分手费一方虽负担一定义务,分手费仍属于单务无偿合同。例如,甲男与乙女在民政部门登记离婚时,甲男自愿给付乙女分手费50000元,但同时约定双方离婚后,在甲男出国期间,甲男的父母随乙女生活并由其照顾(甲男父母的生活费及其他费用,由甲男另行给付)。该甲男自愿给付乙女50000元分手费就是附义务分手费,乙女对甲男父母的照顾义务即是其接受50000元分手费的付随义务。
三、分手费与不同事项的异同
1、分手费与礼金礼物彩礼的异同。
  、分手费与礼金礼物彩礼的共性在于:第一、分手费与礼金礼物彩礼均产生于男女之间建立的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均由双方特殊的人身关系配生的财产关系。第二、分手费与礼金礼物彩礼均完全出于当事人自愿,均基于平等、合法的目的一方给与,另一方接受,该行为是受法律保护的。
  、分手费与礼金礼物彩礼的差异在于:第一、目的各异。男女双方基于建立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的目的,双方互赠礼金礼物彩礼。而分手费则是男女双方基于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的目的,由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而产生。第二、产生的时间不同。礼金礼物彩礼产生于男女双方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建立始初或存续期间。而分手费产生于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之时。
2、分手费与经济帮助、损害赔偿等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及司法解释对经济帮助、损害赔偿、共同财产以及子女抚养费均作出明确规定。法院处理同居或离婚纠纷,均有法可依。当事人对法院依照法律规定作出的裁定和判决,往往心悦诚服,无意争辩。第一、在经济帮助方面。婚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适当帮助。” [5] 夫妻双方解除婚姻关系时,一方是否应给予另一方经济帮助以及帮助多少,法院可依照婚姻法第四十二条和具体案情作出判决。第二、在损害赔偿方面。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例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1)重婚的(2)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3)实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6]同时,婚姻法及其解释明确规定了请求赔偿主体为无过错方、赔偿主体为无过错方的配偶,赔偿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赔偿范围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以及请求赔偿情形和提起赔偿的期间等。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男女双方解除婚姻关系时的损害赔偿是民事侵权赔偿责任,是双方之间的民事侵权之债。第三、在夫妻(包括同居)共同财产方面。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对双方在解除同居或婚姻关系时,如何处理共同财产均作了明确规定。第四、在子女抚养费方面。抚养子女是男女双方应尽的法定义务。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7]“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 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十七条规定 [8]“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由人民法院判决。
  而婚姻法及司法解释对分手费尚未作任何规定。所以,分手费的产生仅限于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的自我救济领域,即分手费基于男女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而产生。公力救济则不能产生分手费,即法院判决解除男女双方同居或婚姻关系时,对双方的共同财产、债权债务、子女抚养、经济帮助以及损害赔偿等可依法作出判决,但不能判决确定分手费,因为以公力救济方式产生分手费缺乏法律依据。当然,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后,发生分手费给付纠纷的,法院如何作出裁判,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四、分手费的类型
  如前所述,分手费产生于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过程中,所以,男女之间的不同人身关系自然就有不同的分手费类型。
1、恋爱分手费。
  恋爱分手费是指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的分手费。
2、婚约分手费。
  婚约也称订婚或定婚,是男女双方为了结婚的目的而对婚姻关系所作的事先约定,是男女双方对恋爱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的公示行为。婚约分手费即是男女双方解除婚约关系,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的分手费。
3、同居分手费。
  同居是指男女双方在合意的基础上在相对固定的地点以朋友、情人甚至夫妻名义共同居住生活。同居包括恋爱同居(目前高校学生最流行的一种方式),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即包二奶),单身族同居(又称自由人同居,双方有意即合,无意即散)。同居分手费是男女双方解除同居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的分手费。
4、离婚分手费。
  现实生活中,离婚已司空见惯。夫妻双方解除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的分手费的情形时有发生,且大多发生在夫妻双方自愿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形中,包括双方在民政部门登记离婚和人民法院主持双方调解离婚。当然,如前文所述,婚姻关系被判决解除时,不可能因判决而产生分手费。
五、分手费的给付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分手费的给付方式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付现。
  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一方当即给付对方分手费。付现方式是一种最现实最痛快的方式,大多不会发生分手费纠纷。
2、承诺。
  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一方以承诺方式给付对方分手费。由于承诺方式不是当即履行,给付分手费一方在达到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目的后,就有可能反悔而不按当初的承诺给付对方分手费,由此发生分手费纠纷。前文所述成华法院和龙泉法院受理的案件,就是分手费部分没有履行而发生的纠纷。承诺又包括欠条承诺、借条承诺、抵押承诺等。欠条承诺是指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一方向对方出具欠条而承诺给付对方分手费。借条承诺是指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一方向对方出具借条,以借到对方金钱或财物的方式承诺给付对方分手费。抵押承诺是指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一方承诺给付对方分手费,并将自己的财物抵押给对方作为给付分手费的担保。
3、协议约定。
  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协商并签订协议,明确约定分手费的数额以及给付期限和方式。协议约定是男女双方设定分手费最具体、最全面的方式。
4、权利转让。
  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要求解除关系的一方将其个人私有的债权、股权、经营权等作为分手费转让给对方。随着市场流通领域的日益成熟,权利转让方式越来越受人们青睐。
六、分手费纠纷的司法救济
  由于现阶段我国民事法律对 分手费无明文规定,致使审判实践界对分手费纠纷的救济处理尚无统一作法,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审理分手费纠纷案件时确认分手费的法律效力,判决给付分手费一方履行分手费给付义务。另一种情形是不认定分手费的法律效力,判决驳回接受分手费一方的诉讼请求。本文引子中成华法院与龙泉法院对分手费的不同判决结果,就是这两种情形的典型例子。
  尽管目前我国民事法律对分手费尚无明文规定,审判实践界对分手费纠纷的处理也无定论,但对分手费纠纷的司法救济并非无章可循,而应从分手费的特征以及相关民事法律原则上来把握。笔者以为可从处理分手费纠纷的法律适用、审理分手费纠纷案件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探讨。
(一)处理分手费纠纷的法律适用
  民法通则规定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系民事法律行为。男女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的行为,显然是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设立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这一行为的法律后果即产生分手费。分手费既然是男女双方设立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民事法律行为的产物,那么分手费必然会受到民法通则的调整。所以,从民事法律行为方面来分析,处理分手费纠纷可适用民法通则相关条文来作出裁判。另外,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的行为实质就是双方约定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该行为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后建立的新的民事合同关系,该民事合同关系的内容就是一方按约定或承诺给付对方分手费,对方接受分手费。既然分手费是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后建立的新的民事合同关系,那么,在解决分手费纠纷时就可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来处理。因此,纵使目前我国法律对分手费尚无明文规定,但从产生分手费的民事法律行为以及该行为所建立的民事法律关系角度来考量,处理分手费纠纷可适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二)处理分手费纠纷应遵循的原则
  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公民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并且公民间的民事活动在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受法律保护。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无疑是双方民事活动和民事行为的产物,是双方基于特殊的人身关系配生的财产关系,所以,对分手费的认定及处理也应遵循民法通则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民事活动应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尊重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原则。
1、平等原则。
  民法通则第三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9]这是民法通则确立的首要的和核心的原则,它反映了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特征,体现了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要求。男女双方恋爱、同居、建立婚约关系以及婚姻生活中,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的民事法律地位平等。这是认定和处理分手费的最基本的前提。
2、自愿原则。
  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它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能充分根据自己的内心意愿来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男女双方既然民事法律地位平等,那么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是否约定或一方是否愿意给付分手费以及给付多少分手费、如何给付分手费,都应由男女双方自行决定。这一原则时下称之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3、公平原则。
  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它是指民事主体应根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它要求民事主体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上不能显失公平。男女双方在恋爱、同居、建立婚约关系以及婚姻生活中,当双方感情出现裂痕或关系发生变化而不能相处或共同生活时,一方不能因为对方强烈要求分手,而迫使对方给付高额分手费。即使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高额分手费,当双方发生分手费纠纷而寻求司法救济时,司法机关在行使裁判权时,也应体现社会正义及公共道德的要求,并根据给付分手费一方给付能力的大小,对分手费作适当调整。
4、诚实信用原则。
  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该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指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应当持有善意,它要求当事人行为合法、讲究信誉、恪守诺言、不规避法律并按法律规定或双方约定履行义务。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应当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至少是出于给付分手费一方的内心自愿。双方分手后,给付分手费一方理当讲究信誉,恪守诺言,并按双方约定或自己的承诺给付对方分手费。
5、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
  民法通则第五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10]这一原则表现为民事主体可以充分自主地行使自己的各项民事权利,以实现一定的利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如果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受到不法侵犯,民事主体可依法请求行为人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以寻求司法救济。男女双方分手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是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产生的财产关系,这一财产关系的内容就是一方享有接受分手费的民事权利,另一方负有给付分手费的民事义务。接受分手费一方的接受分手费的民事权利理应受到法律保护,即给付分手费一方在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后,如果不按双方约定或自己的承诺给付分手费,接受分手费一方则有权向给付分手费一方追偿,如追偿未果,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6、民事活动应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
  民法通则第六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11]这是民法对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要求。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的行为,也必须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至少不能违反法律禁止性和强制性规定,不能与国家政策相抵触。否则,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的行为系无效民事行为,该无效民事行为的结果——分手费亦应无效。
7、尊重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原则。
  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是指民事主体所从事的民事活动及效果,必须符合我国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公共利益的要求。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分手费的行为,也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的要求,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不得损害他人利益。否则,分手费无效。
七、处理分手费纠纷应注意的问题
  分手费既然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分手费纠纷也时有发生,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处理分手费纠纷,如何化解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后因给付分手费而产生的矛盾,真正达到定纷止争的司法目的,除了前文所述处理分手费的法律适用和应当遵循的法律原则以外,笔者以为在具体处理分手费纠纷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把握产生分手费行为的合法性。
  对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行为的合法性分析,应从两方面来把握:主观方面。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应完全出于男女双方特别是给付分手费一方的内心自愿,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并非出于当事人的内心压力或精神恐惧而作出的约定或承诺。客观方面。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的行为,客观上应当是当事人在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恐吓或胁迫等情形下作出的,也就是说在正常状态下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同时,合同法规定有下例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12]这即是合同法对当事人订立民事合同行为合法性的规定。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其实质是建立合同关系,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的行为是订立民事合同行为。所以,如果男女双方不能继续维持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一方要求解除关系,而对方则以吵闹、寻死、家庭暴力以及虐待其他家庭人员等方式,胁迫要求解除关系一方签定协议或者出具欠条、借条等给付分手费,那么,以如此手段取得的分手费应系无效分手费。正如本文引子中专家指出,如果受胁迫,则不应保护。当然,主张受胁迫一方应当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双方约定或单方承诺给付分手费时,受到对方的胁迫。
2、审查分手费的形式要件。
  、从分手费的特征和给付方式看,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的行为应为要式法律行为,即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必须以书面形式,而不能采取口头形式,否则,不能受法律保护。因此,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口头约定或一方口头承诺给付的分手费,日后发生纠纷时则不能得到司法救济。当然,当事人能够按口头约定或口头承诺给付分手费的,则另当别论。
  、以欠条、借条、协议等书面形式确定的分手费,在司法审查时,应加以区别对待:第一、只有单纯的欠条、借条,而没有其他证据佐证的,则不能认定为分手费。不仅有欠条、借条,且有其他证据佐证系分手费的,应认定为分手费。第二、以欠条、借条形式记明分手费,且经过公证机关公证的,应认定为分手费。因为,从公证的法律效果来说,经过公证的民事合同所确认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直接具有申请法院执行的效力。所以,经过公证的欠条、借条所确认的分手费,应认定其效力。第三、双方协议形式确定的分手费,只要双方签订协议的行为合法,且协议中明确写明为分手费的,应认定其效力。
3、区别对待分手费中包含的其他成分。
  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一方面要解除双方特殊的人身关系,另一方面要同时处理双方的财产关系甚至子女问题等。由于,在恋爱、同居、建立婚约关系以及婚姻生活中,双方互来互往,相处生活,共同劳动,在财产等方面谁也不会刻意保全相关证据,因为谁也不希望将来会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所以,当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对共同财产、债权债务等的处理是模糊的,尤其是双方在解除恋爱、同居、婚约关系时,对动产不动产的处理更加说不清道不明。因此,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的分手费中,就有可能包含有共同财产、债权债务乃至子女抚养费的成分。由此,在司法实践中,应强调对分手费证据的审查,谨慎审查分手费的纯度,以真正实现司法公正的目的。
4、调解处理分手费的实际履行。
  由于法律对分手费尚无明文规定,司法实践界对分手费纠纷的处理也无定论,在具体解决分手费纠纷时,往往只能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及合同法的原则性规定来处理。因此,笔者以为解决分手费纠纷应广泛采取调解方式,在基本查清纠纷事实的前提下,多作双方的说服解释工作,促成双方达成一致的调解协议。比如,对分手费数额过高且给付分手费一方以其经济能力无法履行的,应当作适度的调整,使分手费能够得到实际履行,从而真正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以实现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八、确立分手费制度的立法建议
  人们制定了法律,便崇尚法律。因为法律作为社会控制手段,能为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构建理性的法律秩序,它一方面规范人们的行为,规定人们应该或不应该怎样行事,另一方面法律能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作出符合社会正义的价值判断。但是,法律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毕竟受制于社会经济基础,它始终滞后于社会生活。人们只有在认知社会现象以及发展规律后,方能就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各类法律法规及制度。正如美国法学家E.博登海默指出立法期望未来,并通过制定一个新规则去改变现行状况,这个规则将在日后被适用于那些受其权力约束的所有或某些事物。”[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基本进入有法可依的法制社会,依法治国方略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但是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进程中,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各项法律制度和法律法规在不经意中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向立法部门不断提出订立、修改、完善和健全各项法律和制度的要求和课题。比如,婚姻法经过历次修改后,目前又不能全面解决人们婚姻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已提到再次修改的日程。分手费现象即是人们婚姻生活中遇到的婚姻问题之一,分手费纠纷也时有发生,但在我国婚姻法中尚无关于分手费的规定,司法界在司法实践中对分手费纠纷的处理也无所适从。因此,笔者深深感到有必要就分手费提出立法建议,建议在我国婚姻法再次修改时,能将分手费象家庭暴力、损害赔偿等一样写入婚姻法中,订立专门的关于分手费的婚姻法条文,以确定分手费的法律效力及约束力。
  诚然,一部法律或一个法律条文的订立或修改都有其充分的立法理由、合理的立法宗旨和良好的立法目的。比如,婚姻法第四十二条对经济帮助的规定,就体现了民事法律的公平原则和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社会正义的立法理念。因为,离婚时男女一方给予生活困难一方的经济帮助,并非对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劳动成果的分割处理,而是法律为了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而作出的规定。又如,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及司法解释对损害赔偿的规定,即将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引入婚姻法,其立法目的在于有效解决人们婚姻生活中的家庭暴力等问题。从婚姻法关于损害赔偿的规定可以看出,损害赔偿是男女双方基于婚姻关系而产生的民事侵权之债,并非双方的财产之债。笔者在此阐述经济帮助和损害赔偿的立法理由及目的,意在类比说明分手费也有其合理的立法理由及目的——分手费是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自愿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财物,据此可以看出,分手费亦非男女双方对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共同财产的处理,而是当事人对个人私有财产的处分,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是当事人民事法律行为的产物。这一结果和产物理应得到立法确认和法律保护,以至于男女双方发生分手费纠纷后能够真正得到公力救济,司法实践界在处理分手费时能够有法可依。由于分手费产生的前置事实是男女双方的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且产生于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过程中,所以,只能通过婚姻立法来确认分手费的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由于分手费系男女双方对个人私有财产的处分,并非对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财产的处理,且系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因此,任何外力乃至法律均不能强制产生分手费,即任何外力乃至法律均不能违背男女双方的意愿强制处理当事人合法的私有财产。所以,笔者主张对分手费的婚姻立法仅限于男女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以后的立法,以婚姻立法来确认当事人约定的或自愿给付的分手费的法律效力,并非以婚姻立法来强制产生分手费。据此,假使将来婚姻法修改能将分手费写入其条文,也只能书写为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给付分手费一方应按约定或承诺履行。如不履行,对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不能书写为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要求解除关系一方必须给付对方分手费
  分手费:有的时候一对男女中的一方宣告感情破裂时,其中想保持这段感情的一方会以索要分手费为由来要挟对方以达到分手缓期执行的目的。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上很常见。
  还有一种情况,男或女专门以恋爱,然后分手时索要分手费来谋生,这种行为非常不道德,可是在当今社会也很常见。尤其是各大电视媒体常有报道,广东电视台前不久还专门有相关报道,说一女性跟男友所有分手费(俗称青春损失赔偿费)而被男方提着砍刀追出几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