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假日125天,我国农历春节成为法定假期伊始,大年初一至初三放假。岂料,仅仅过了6年,除夕放假就将被废止。除夕不再是法定节假日,不仅基于对除夕不放假、吃不上团圆饭的担忧,更是对知情权和话语权被罔顾的不满。
央视《焦点访谈》2013年12月12日播出《明年的假期怎么放》节目中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谈到:“我们现在要算起假日总量来说,我们一年365天,现在我们法定节假日11天,带薪休假平均10天,再机上104天的双休日,加在一起是125天,就是一年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休假了。等于是干两天就休一天。”
法定节假日分几类
各国对法定节假日的规定不太一样。
第一类: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中规定(一)元旦,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 (四)劳动节,放假1天(五)端午节,放假1天(六)中秋节,放假1天(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7年12月14日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正式列入全民法定公休节日,自2008年开始共有七大全民法定公休节日,分别为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节,全民公休节日的假期通过调整双休日来集中休假,休假时段每年由国务院发布。地方性节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其他特定群体的节日限于特定群体或局部地区。
第二类:除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外,还有第二类是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包括: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的青年放假半天)、儿童节(6月1日14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第三类:是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具体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用人单位在除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外的其他休假节日,也应当安排劳动者休假。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