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随笔
大法官眼中的高法报告
作者:丁嫣 律师 时间:2021年03月10日
报告一句话,细说千万言。最高法院工作报告的每一句话都蕴含了无数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信息。对此,最高人民法院的大法官们也有着深切的感受与体会。3月8日,他们披露了一些“内幕”信息。
一、司法解释冲突打架怎么办?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贺荣披露,民法典公布后,最高法院全面清理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现行有效的591件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139个指导性案例进行全面清理,废止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116件,修改司法解释111件,对2个指导性案例不再参照适用,解决了司法解释及有关规范性文件相互不协调、名称不规范、内容不准确及与法律不一致等问题,统一了民法典施行后的法律适用标准。与此同时,及时出台一批与民法典配套施行的司法解释。其中,对与劳动者、妇女儿童等合法权益密切相关,对市场经济秩序,优化营商环境等密切相关领域,制定公布了6件新司法解释,涉及担保、物权、婚姻家庭、继承、建设工程、劳动争议等领域。
二、冤错案件法院复查再审有多少?
冤错案的纠正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张玉环无罪归乡,张志超重获自由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事件。对此,全国政协常委、最高法院副院长李少平透露,8年来,全国法院共立案审查刑事申诉案件13万余件,启动再审1.7万余件。下一步,最高法院将继续努力破解审判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推进刑事冤错案件的防范和纠正工作——包括转变司法理念,强化敢于纠错、及时纠错、依法纠错的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审判监督倒逼防范错案的功能。
三、一站式多元解纷效果如何?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姜伟披露,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如果都对簿公堂,并不合适。因为法庭上双方要举证、质证、辩论,对抗性很强。法院的裁判能定分止争,但当事人的关系会产生对抗,伤了感情。有的案件不仅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会有这个梗存在。正是为了人民,方便人民群众,最高人民法院在四级法院建成诉讼服务中心,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实现了诉讼服务全程网办、多元解纷在线联办、异地立案全国通办、便民服务一次可办。全国法院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诉讼服务中心100%建成;立案、调解、速裁快审开庭、送达、诉前保全、委托鉴定等主要对外服务事项100%全流程在线;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应用率达到100%;跨域立案服务覆盖率100%。
四、个人信息如何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披露,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利用技术手段滥用个人信息、侵犯个人人格权益的现象有所增多,个人信息泄露、非法买卖等问题时有发生。在审判实践中如何顺应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趋势,妥善处理好隐私权保护与维护公共利益、个人信息保护与合理使用、以及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关系,准确界定不同类型个人信息的保护程度,厘清保护规则的适用条件、客体内容及相关权利保护的区别,是各级法院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围绕隐私权、个人信息和声音保护等民法典人格权编的新问题和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适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
五、家庭暴力如何惩治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披露,近年来,人民法院一直高度重视反家暴工作,2016年至2020年,全国法院系统共发出7918份人身安全保护令,有力维护了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下一步,将从两个方面加大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落实力度:一是依法减轻受害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同时加大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力度。二是加大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力度。对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行为,依法通过拘留、罚款等方式加大惩戒力度。
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