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夫妇出资500万元为儿子张某二及儿媳韩某购房,后张某二与韩某离婚,未对房屋进行分割。张某夫妇诉至法院,要求张某二与韩某还款。法院最终认定,该款项为借款,并判决张某二与韩某共同偿还。此案例说明,即便在亲情关系中,借贷关系也受法律保护,关键在于证据的充分性。
在日常生活中,亲戚间因各种原因借钱的情况时有发生,但面对亲戚借钱不还的困境,许多人往往因顾及亲情而陷入两难。那么,当遇到此类问题时,应该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呢?
明确借贷合意:
借款时,应尽量签署书面借款协议,明确借款本金、还款期限、利息等关键条款。如碍于情面不便签署正式合同,可通过微信、短信等形式对借款事宜进行确认,以备不时之需。
提高证据意识:
转账时,尽量使用银行、支付宝、微信等可留痕的支付方式,并保存好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对于现金交付,应要求对方出具收条或保留其他能证明款项交付的证据。
及时沟通协商:
发现亲戚未按期还款时,首先应尝试与对方沟通协商,了解不还款的原因,并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协商过程中,可以邀请第三方作为中间人进行调解。
依法提起诉讼:
若协商无果,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起诉时需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原告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明确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等。法院将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裁决,并在判决生效后,若对方不履行义务,可申请强制执行。
注意诉讼时效: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债权人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因此,在发现亲戚借钱不还后,应及时采取法律行动,以免超过诉讼时效。
二、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