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律师随笔

刑事案件口供的运用规则
作者:王伟清 律师  时间:2012年11月13日
  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解除条款原则上为法国法所认可,但是,为避免这类条款的“危险性”,在某些情况下(法者特别指出了使合同生效的外部条件-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23]以及与合同效力有关的当事人大多数有文摘版的报刊转载时都不支付稿酬,著作权人因此而提起诉讼的很少。这一则是因为稿酬本身数额不大,诉讼标的可以附加的条件-生效条件和解除条如乡村土地或住房的租赁合同),这类条款的设置却被口供的运用规则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根据这一规定,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收集、审查和运用证据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或规则:
  1?不轻信口供的原则。这是我国司法机关收集、审查和运用证据的一条基本原则。不轻信口供指对口供的每个部分都不能轻信,但决不是不要口供,更不是完全否定口供的作用。对于被告人的口供,应当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鉴别。
  2?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既不能轻信口供,又不能完全不信口供,要求公安司法机关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着重收集其他“外部证据”。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依法取证,尤其是要依法取供。
  3?口供补强规则。即口供不能作为有罪判决的惟一根据的规则。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该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即使是各共犯口供之间协调一致,没有矛盾,但是没有其他实质证据的,也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因为仅凭共犯的口供,很难保证它们之间的“相互印证”不是出于串供、刑讯等非正常因素的结果,无法保证口供的真实性,仓促定案,难免出现错案。而且一旦共犯中有一个翻供,整个案件的基础便出现动摇,这种定案方法是与“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的。
  

律师资料

王伟清律师
电话:13816758…

我的精采回复

最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