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随笔
说话的三种形态
作者:110网 律师 时间:2009年12月13日
见一人从厕所出来,另一人也正要进去,他们发生的对话开语是这样的:“你吃了吗?”这个场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
我称这样的说话叫做用嘴巴说话。说者无心,全然不在乎问这个话的场合是否合适。那难道还有不用嘴巴说出的话么?用文字?哑语?都不是,我这里不探讨以声音以外的载体表达的说话形态。但,除了用嘴巴,确实还有别的也是以声音这种载体表现的说话形态。再看: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帖子,说是一个男生向一个女律师写了求爱信,假如那不是文字成就的信,而是男生直接向女生说的话:“今生今世我只爱你一个人.我对你的海誓山盟有天地为证”。我称这样的说话定义为用心说话。因为男生对女生动了情,语言是情感的表达,所谓言为心声是也。
但是,女律师的答复是:“属于无效承诺,见证或公证应当选择有资质的律所或公证处”。这样的答复就是用头脑说话,说出的话是以是否符合规则、符合事物内在逻辑为依据,是理性的表达。
用嘴巴说话、用心说话、用头脑说话,说话的这三种形态都是以一个人的生命体为载体,原则上应该是统一存在的。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是因经上亿年的进化演变,能直立行走、有思想而区别于低级动物。所谓思想,常规解释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而人又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属性,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也。因此,人在表达思想的成果时往往有个人的喜好,带有感情色彩。人既然是动物,嘴巴除了吃饭便是说话,因此,人的所有脑海的、心灵的东西都是通过嘴巴说出来让别人知道的。这样,当一个人经过思维活动,对需要表达的对象形成了思想的结果,再加上对该对象的感情色彩加工(通常是加修饰词),通过嘴巴就说出来了。这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人的完整的意思表达。
但是三者的分裂却比比皆是,除了上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大到政治家的语录,也是如此。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中国不需要养老保险制度,说:我建议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而实际国情是中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城乡困难群众没有制度化的社会救助,1.4亿老年人和6000多万残疾人以及亿万妇女儿童缺乏必要的社会福利(详见《中国经济学家骇人听闻的语录大全》)。对社会弱势者提供福利保障与保持工作热情怎么被对立起来了呢?这样的政治家语录难道不是如同见人从厕所出来问吃了饭么的无心无脑语言?还有,如因滥砍林木的被拘留者在看守所死亡,被解释成与被关押人员玩“躲猫猫”的意外事件;等等不一而足。
当一个人从厕所出来,另一个人问他吃了么?他回答:“还没呢,下班还要一下吧。”也许你看到这样的对话场景笑起来了,但对话的两个人觉得很自然,没有笑,下次还这样说。说者无心,听者也无意。这,不经意间,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但是,头脑、心灵和嘴巴的分离发生在政治、法治大事上,你看到了,还笑的起来么。
信笔于2009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