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律师随笔

孔子的孝行观
作者:110网 律师  时间:2009年03月11日
 
 
《大学》中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为国人交,止于信。”其中就提到“为人子,止于孝” 。什么是孝,又如何行孝?孔子的观点又是如何呢?
 
什么是孝?
尊敬老人应是孝的第一含义。《大学》中记载:“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国君尊敬老人,百姓自然就会兴起孝道。具体而言,就是“所求乎子以事父”(《大学》),所要求的,只不过是做子女的孝敬父母。
孝的更深一层含义,或者说,其核心含义是善于继承先辈的大志,善于传承先辈的大业。《中庸》中记载:“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也,善述人之事者也。”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是最高的孝道。具体而言,则是“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站在适当的位置,践行先辈倡导的礼节,演奏先辈所遗留的音乐,尊敬先辈所敬重的人,热爱先辈所亲近的人,侍奉死去的祖先就象他还活着的时候那样,侍奉已经不存世的祖先就象他还在那一样,这才是最高的孝道。其实,“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所提倡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内化了的精神,一种以敬畏之心继承先辈大志、传承先辈大业的精神。所以,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篇第十九》),意思就是,孔夫子说过,孟庄子的孝,别的都不难做到,他能不更换父亲所用的人,不改变父亲所行的政,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怎样才算行孝道呢?
首先,“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篇第一》)父母活着且在身边的时候,要观察子女们的志向;父母不在身边或者亡故了,则要考察子女们的行为;如果三年没有改变父母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原则,则可以说是孝顺了。父母有钱有势只是父母的本领,如果子女凭借父母的势力做事,而没有自己的一点志向,那又算什么呢?在生即靠父母吃饭,父母不在了,则父业可危矣!因此,“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篇第四》)
其次,对于父母,只担心他们的身体,“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篇第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论语里仁篇第四》)父母的年纪,不可不时刻记在心上,一方面因为父母寿高而高兴,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寿高而有所忧惧。因为年老多病,这都是人的生命自然规律,没法改变的事。由于这个缘故,父母活着的时候,不离家远行,即使迫不得已远行,也应有一定的去处,不要不知所归,“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第四》)侍奉父母时,对他们的过错应该婉言相劝,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听从,应该照样恭敬,不触犯他们,即使内心担忧也不怨恨,“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第四》)
总之,践行孝道的基本方法是不违背礼节,“无违”,具体而言,则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第二》),父母在世的时候,依照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之后,依照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依照规定的礼节祭奠他们。
最关键的地方,在践行孝道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也是我自己很惭愧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有时候简单行事,不知体察父母心意。“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也,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篇第二》)现在所谓的孝道,只看作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至于犬马,老了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于父母缺乏敬爱之心,拿什么去区别人与动物呢?因此,孝道难就难在子女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碰到事情,由年轻人效劳,遇到好吃的好喝的,让年长的享用,这样竟就可以称作尽孝道了吗?难道这样就够了吗?真正的孝道,不只看他做什么,而要考察他用什么途径去做,考察他这样做的心理动机,一个人是否真正行孝的根本动机是无法隐藏住的,也就是孔子所讲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篇第二》)。
 
行孝有什么影响呢?
行孝对政治有影响,这也是《论语为政篇第二》的结论。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回答他说,《尚书》中说:“孝就要真正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用这种修养影响执政大臣”,这也是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作官才算参与政治呢?做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我不知道那怎么行得通?这就象大车上缺少车辕前面横木上起固定作用的木榫头,小车也缺少车辕前面横木上起固定作用的木榫头,这车究竟怎么走呢?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篇第二》)

律师资料

110网律师
电话:

我的精采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