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律师随笔

留学生刺母事件该拷问谁?
作者:超级账号5 律师  时间:2011年04月14日
留学生刺母事件该拷问谁?
 
41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顾某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事后,汪某被警方刑拘。因为抱怨母亲钱给得不够及时、不够多,汪某连刺母亲9刀。汪某的家庭并不殷实,每年三四十万的留学开销全靠其母每月7000元的收入来支付,家中积蓄耗尽甚至不得不向亲友举债。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与敏感的神经,因为这不仅违反了法律,更违背了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面对这样残酷、无情的事件,除了谴责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儿子汪某,还应该拷问谁?
一、拷问事件主角被刺母亲?
事件发生后,舆论对被刺母亲的拷问就没有停止过,似乎所有的责任都是母亲种下的恶果。显然,这位母亲明显没有教会孩子感恩,更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敬畏父母。作为与孩子血缘纽带、最亲密的母亲,负有家庭教育是无可推卸的责任。自己的孩子在成年后非但不能自食其力反哺母亲,反而不断索取,稍不如意就拔刀相向,这不能不说作为母亲在家庭教育上负有直接责任。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优秀传统,这需要家庭的传承,父母的言传身教。从这一事件看,被刺母亲既需要社会的同情,更需要拷问自己,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是彻底的失败了。这一事件,既伤害了母亲的身体,也伤害了母亲的心理,自己的孩子也触犯了法律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不是一个母亲想要的结果,却是这个母亲必须承受的苦果!
二、拷问教育体制?
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也是个人与家庭的事。成功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孕育的结果。这一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从我们的应试教育机制可以找到事件的影子。在现实教育机制下,学校、教师均是为了升学率、为了考试名次而教学,学校、教师的利益均与学生应试成绩挂钩,道德教育沦为形式、素质教育沦为口号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在教育阶段,考试成绩作为成功与否的第一目标,道德教育被忽略、被忽视。古人云:有教无类,教育应因材施教,注重德育为先,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对社会对家庭做出积极的作用,否则必将危害家庭危害社会。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孩子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成绩代表一切,不仅使学生失去成长的欢乐,更使学生失去健康成长的人格与道德培养。在这一事件里,应拷问我们的教育机制,应试教育的弊端早已人所共睹,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难道不该对此事件负责,不该反省吗?
三、拷问我们的社会?
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人生价值被曲解,极度渲染的权力与利益,正日益腐蚀着社会道德基础。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对研究生提出要求:40岁时达到4000万身家,否则不要来见我。这是什么人生观、什么价值观?就是唯财富论成败。这样的标准这样的言论不是个例,社会处于极度浮躁中,媒体也是天天围着财富转,混淆了社会价值和财富价值的区别。曾经大力提倡的“劳动最关荣”、“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似乎已离我们渐行渐远。社会正被财富差异而区分或割裂,这不是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拷问事件中的儿子、母亲的同时,难道现实社会不该拷问吗?现实社会的财富过度渲染以及追名逐利已经扭曲了社会民众对人生对生活的价值判断,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被扭曲破坏,通过这一事件也该拷问我们的社会,甚至我们每一个公民,社会应正确引导民众而不应误导民众,社会除了法律体系需要建设与完善,同样,道德体系建设与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生社会价值的评判不应是财富的多少,抛弃道德社会必将受到惩罚。

律师资料

超级账号5律师
电话:1…

我的精采回复

最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