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律师随笔

别通过责任书来推卸责任
作者:超级账号5 律师  时间:2017年05月21日
别通过责任书来推卸责任 作者:青的蜂
2017-05-19 18:42:01 来源:自由谈

  • 标签
  • 工作作风
  • 干部监督
  • 责任状

(新华社/图)
最近,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谈到转变工作作风时说:“这些年乡镇、街道、村签的责任书、责任状满天飞,有些完全不符合实际,根本落实不了。签这样的责任书、责任状,实际上是上级在推卸责任。”
这话讲到了不少基层干部的心坎里。每年年初,各种责任书就纷至沓来,环保责任书、安全生产责任书、食品安全责任书、年度目标责任书等,种类繁多。曾有乡镇干部抱怨,一年签了33份责任书,以至于大部分都锁进柜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基层干部都产生了一种普遍麻木感:只管签字,不管内容;只求不出事,不求硬达标。长此以往,责任书并没有发挥出预期作用,反而助长了形式主义之风,实有反思必要。
责任书得以运行的前提是行政科层制下,权威通过级别来传达。具体来看,责任书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层层下压式,由省到市,由市到县,最后就还是由乡镇来扛;一种是临时的、精简的动员体系,在重大事件或专项治理中,上下级之间直接签订责任书。后者的责任书往往可以见效,因为它可以集中资源,特事特办,然而大部分责任书是前者,它的问题在于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等性,上级有更大的权力,却不承担更大的责任,最后就变成了推卸责任。
责任最后去哪了?责任目标经过层层传导,最后大部分来到了基层。这产生的问题,首先就是模糊了一些核心问题。基层人员没办法完成责任书,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权力、没资源,而解决这类问题正是上级责任所在。在这种语境下签订的责任书,基层硬着头皮干也未必能成事,而上级在制定一些责任计划时,要么就不合实际,要么就没有给足条件和资源,实际上是对自身责任的忽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责任书会极大地助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风气。还记得《人民的名义》里的孙连成吗?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责成他改进信访窗口,不料一转身,孙连成就原话责成下面的办事人员,结果到最后事也没办成。事实上,责任书也造就了大量“为官不为”的领导干部,因为他们只需要当甩手掌柜,传达意见。对这类人,有时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他没贪污不受贿,又不想再被提拔,何畏之有?而对于基层人员来说,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应付考核,甚至需要弄虚作假,责任书起到了相反作用。
怎么办?关键切入点有二。首先,必须要建立相关权责清单,让各相关部门把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拟定出来,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什么人应该负责起什么责任,要一目了然。其次,必须要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领导干部敢于担责、敢于负责,把他们的精力导向落实任务,对那些“为官不为”“不负责任”的领导干部,要坚决追究其责任,以正风气。
有基层干部说,一个地方责任状的多少,往往是当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存量的直接反映。一语中的: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负自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哪里用得着责任书这类形式?总想着把责任推给别人,最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责任。
上一页1下一页 网络编辑: 小碧 责任编辑: 陈斌

律师资料

超级账号5律师
电话:1…

我的精采回复

最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