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律师随笔

没有高考的恢复 我可能还在农村修地球
作者:超级账号5 律师  时间:2017年05月22日
没有高考的恢复 我可能还在农村修地球 分类:综合2017-05-22 02:31:06来源:新京报 1979年7月7日,安徽濉溪县。在县第一中学,一群人正走进高考考场。这里面有一位名叫马勇的24岁大龄考生。生在农村,15岁前一直在家种地的他信心满满,深知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今,作为中国知名历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觉得高考是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途径。

马勇在复旦大学的宿舍。
  “那时觉得读书是很高雅的东西”
  进入大学,马勇学习刻苦,几乎不出去游玩、看电影,每天吃完晚饭,就跑到阅览室上自习。在4年的本科学习里,马勇几乎把图书馆里所有中国史方面的书都读光了。马勇说,因为自己年龄大,有一种补偿心理,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马勇清晰记得他去图书馆借的第一套书——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这本书给了马勇很大的震撼。通过这本书,他开始追踪阅读,书里讲到哪本书,他就把这本书找来看。“我几乎把安徽大学图书馆里与专业相关的书都读完了。”
  马勇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扎扎实实的读书风气,“那个时候还没有市场,也没有疯狂的经济大潮,我们都觉得读书是很高雅的东西。”
  上世纪80年代,学生们学习的动力与当下不同。他们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希望能够为民族、为国家的繁荣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宿舍里一共七个同学,大家每天都非常焦虑,不停地学习,想拼命抢回丢失的时间,将来能够为国家更好地做贡献。80年代初,影响我们的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口号,此外,还有中国女排。每一次,女排只要获得一个奖项,学校里面就很亢奋。当时我们觉得是在大的群体中,不像今天从小我立场发展自己。”
  1983年,马勇顺利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师从史学大家朱维铮。在上海,新事物、新思想都在这里汇集,马勇的眼界比在安徽大学开阔了不少。
  3年后,马勇从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朱维铮帮助他联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正当马勇准备前往报到时,朱维铮的老同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工作的刘志琴来上海,劝马勇不要去历史所,请求改派近代史所。
  刘志琴告诉他,近代史所很快会有一幢宿舍楼,分房子肯定比历史所快。那时,房子还没有私有化、市场化,所有人只能等待单位的分房。已经30岁的马勇就这样走上了近代史研究之路,这一走就是30多年。
  马勇说,近代史研究所风气很好,老一代学者会告诫他们,50岁前不要写东西,年轻时候就是看资料、读书。
  一生被外力推着走
  “我这一生都是在外力推动下进行的,都是被动的选择。”马勇说,他们这一代,因为特殊历史原因,或参过军或下过乡,这些经历让他们“先天不足”。
  “和台湾地区的同龄人相比,我们没有完整接受从童年到成年的教育。和我们后一代相比,我们也很自卑,因为我们没有学习的童年。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段经历对我研究历史,又有直接的好处——能近距离观察社会,尤其是穷苦农村的经历。”
  “我看农村史料,比如研究义和团问题,我能很自然地理解参加义和团农民的心情。后来我当兵,我也可以理解到为什么晚清时期中国军队老打败仗。八国联军时期,中国30万军队为何会被几万外国军队打败。”
  谈到对高考的评价,马勇觉得高考让社会阶层流动起来。
  “高考有很多问题,我们应坚持改进高考而不能否定它。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们兄妹七个全通过高考走出了农村,我们兄妹的下一代要么在国内读研究生,要么出国深造,仅对我的家庭而言,如果没有那时高考的恢复,我们可能还得继续在农村修地球。”
 

律师资料

超级账号5律师
电话:1…

我的精采回复

最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