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随笔
父母欠债,子女名下存款,可否被执行?
作者:吴振举 律师 时间:2018年03月03日
引言:对于以下情形,可认定为执行标的财产不属于未成年人所有的财产,而仅是被执行人借用其子女名义开立的账户,其财产亦属于被执行人及其家庭共同财产:
一、被执行人从事经营活动,其未成年子女名下存款账户存在与未成年人年龄、智力不相符的大额活动情况,且不能说明存款的合理来源和去向的;
二、未成年子女名下存款与其监护人存款高度混同,或者基本上由其监护人支配使用的。
鉴于上述分析,那么非为规避债务目的,而为家庭未来财保财传规划存放子女名下的存款,面对后期父母对外债务,可否被冻结执行呢?金融资产该如何进行财保财传的规划设计呢?
这就是本案例给大家的启示!
一、案例介绍回放:
法院可执行被执行人未成年子女名下无正当来源大额存款
【典型案例】
张某诉北京某混凝土公司(以下简称混凝土公司)、赵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法院于2012年6月20日作出终审判决,判令被告混凝土公司、赵某偿还原告张某借款318万元及逾期利息。
此案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依法对被执行人名下财产进行调查,发现两名被执行人名下均无任何可供执行财产。申请执行人张某提供财产线索称,被执行人赵某可能已将其财产转移至其亲属名下,并提供了赵某的两名未成年子女赵一和赵二的身份证号码。执行法官依照申请执行人提供的线索进行查询,发现赵一和赵二名下四个账户内有存款共计370608.49元,于是对赵一、赵二名下四个账户予以冻结。
案外人赵一、赵二的母亲姜某得知上述情况后以案外人法定监护人的身份向执行法院提出执行标的异议,称上述存款是赵一、赵二个人所有,法院不应将其作为被执行人的财产予以冻结,要求法院对上述账户予以解封。
执行法院在审查过程中查明,赵某系混凝土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在执行本案的过程中,法院未查到二被执行人名下有可供执行财产,且被执行人赵某一直躲避法院执行,至今仍下落不明。赵某与其妻姜某育有两子,大儿子赵一现年13周岁,二儿子赵二现年3周岁。执行法官冻结的四个账户均由赵一和赵二的母亲姜某代为开设,根据调查发现,赵一名下有三个银行账户,第一个账户余额3万余元,根据交易明细显示,该账户自2011年2月设立至今,一直有转账或现金收支、在商场及超市消费、缴纳水电费和汽车加油费等生活费用的记录;第二个账户余额14万余元,账户自2011年10月开设以来,也存在频繁的消费及转账记录,甚至有多达50万元的资金往来;第三个账户余额12万元,自2007年2月设立至今陆续存入12万元。赵二名下有一个银行账户,设立于2011年2月,余额8万元。在审查过程中,案外人的法定代理人姜某称上述存款是孩子接受亲属赠予所得,但在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未提供相应证据予以证明。
执行法院审查后认为,在查询被执行人财产时,应将被执行人的未成年子女银行存款等财产列入查询范围,当被执行人不能举证证明该款系未成年人接受的奖励、报酬等收益的,可以将该财产认定为被执行人的财产。本案中,案外人赵一、赵二均为未成年人,其银行账户内大额资金的存储和支配行为与其年龄不相符,且案外人无充分证据证明该资金的合法来源,应认定存款所有人为案外人赵一、赵二的父母,法院执行查封案外人名下存款并无不妥,案外人赵一、赵二所提执行异议理由不成立,对其所提执行异议法院不予支持。综上所述,裁定驳回案外人赵一、赵二所提案外人异议。
【观点分歧】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法院是否可以对被执行人未成年子女名下的大额存款予以执行。对此,在审查中有以下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应当严格以被执行人名下的财产为限。根据存款实名制的规定,被执行人的未成年子女名下的存款应视为未成年个人所有,即使认为被执行人存在转移财产规避执行的可能性,在该转移行为没有被撤销的情况下,法院不得对被执行人子女的财产予以执行,因此应当支持赵一、赵二的异议请求,对其账户予以解封。
另一种意见认为,执行法院应当将被执行人未成年子女名下财产列入查控范围,如果发现未成年子女名下有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大额财产且无法说明正当来源的,应当认定为其父母的财产,法院可以予以执行。因此,应驳回赵一、赵二的异议请求。
【案例评析】
笔者赞同第二种意见。具体分析如下:
(一)关于财产登记名义与法定共同财产的问题
实践中,将自己财产登记在他人名下情况较多,有些属于意图躲避执行,有些是真实赠与,有些是代持有产权等,实际权利人和名义权利人不一致的情形较多,给执行工作带来困难,对此执行法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准确地适用法律,对于经查证属实依法可以执行的财产不必拘泥于登记名义,对于经查证属实依法不可以执行的财产即使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义下也要停止执行。
对于本案中被执行人的未成年子女名下的大额存款,从财产来源上看,一般应认定为家庭共同财产。根据存款实名制原则,登记在公民名下的存款一般应为该公民个人所有,如没有证据证明该存款实际所有权人另属他人,法院不宜将存款认定为他人所有。但笔者认为,未成年人名下大额存款的性质有所不同,可以突破存款名义权利人即为实际权利人的一般情况。如果无证据证明该存款的来源,那么即使登记于未成年人名下,也应作为家庭共同财产处理。
其原因在于:
首先,未成年人经济来源方式的有限性。大部分情况下,未成年人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其日常生活尚且依靠其父母供养,大额存款登记于未成年人名下,也不能表明即为未成年人所有,实际上存款的主要来源一般也都是由其父母的收入构成,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被执行人为恶意躲避债务将大额财产登记于其未成年子女名下的情况,如仅因存款存入未成年人名下就一概认定为属于未成年人所有的财产,显然与客观情况不相符合。
其次,家庭成员的基础关系决定财产的共有性质。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工资、奖金、生产、经营的收益等收入,归夫妻共同所有。而未成年子女作为家庭关系中的一员,其名下财产除因奖励、继承、报酬等方式取得以外,不论来源于夫妻任何一方,都应具有家庭共同财产的性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银行帐户内的存款完全可能是家庭财产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个人财产。特别是在被执行人对外有巨额负债,但其未成年人子女名下银行帐户内却出现大额存款,与常理相悖,在不能说明合法来源的情形下,可以推定存款所有人是未成年人的父母,属于家庭共有的财产。
本案中,被执行人赵某一直经商,其妻子姜某无固定工作及收入,被执行人混凝土公司、赵某向申请执行人张某的借款均用于日常经营,而赵某经营收益也用于家庭生活。赵某与姜某的儿子赵一13岁,正在上初中,赵二3岁,尚处于学龄前阶段,二人均不具有独立取得经济收入的能力,且完全依赖父母供养,在其父对外欠债高达数百万元且下落不明、其母无固定工作及收入的情况下,赵一、赵二名下有大额存款显然与常理相悖,因此将二人名下37万余元存款初步认定为家庭财产并无不当。
(二)关于未成年人财产的认定问题
如前所述,未成年人名下财产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属于家庭财产,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未成年人的确享有属于个人的财产。一般而言,根据其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继承、赠与或者其他无偿方式取得的财产。另一类是因劳动、营业或其他有偿方式获得的财产。对于实际属于未成年人的财产,法院不应列入执行的范围,亦不得对其采取冻结、扣划等强制措施。那么,对于未成年人的财产在执行审查程序中应如何认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案外人对未成年子女名下大额存款来源应承担举证责任
从异议审查的程序规则上看,案外人应对未成年人名下财产为其个人所有的财产承担举证责任。案外人异议是指,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法院执行标的主张所有权或者有其他足以阻止执行标的转让、交付的实体权利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70条规定,"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的,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案外人异议一般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并提供相应的证据。以书面形式提出确有困难的,可以允许以口头形式提出。"由此可见,案外人提出异议不仅要对执行标的具有实体权利,还需要提供相应证据予以证明,否则将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如前所述,未成年人名下的大额财产一般应具有家庭共同财产的性质,如果案外人主张该财产属于未成年人个人所有,并非家庭共同财产,那么应提供相应证据对财产的真实来源予以证明。如果有充分证据证明该财产是未成年人获得奖励、报酬、收益、继承、赠予等合法来源的,法院不应将该财产列入执行范围,而应当解除已经采取的执行措施。反之,案外人则要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其异议申请将无法得到法院的支持。
2、未成年子女名下大额财产的使用情况应与其年龄、智力相符
《民法通则》第十二条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通过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一方面,从民事行为能力上看,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和智力的限制,其对财产的支配必然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成年人,一般情况下只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符合的民事行为;另一方面,从法定监护人的责任上看,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对未成年人的财产的支配是受到法律严格的限制的,除为被未成年人利益外,不得随意处理未成年人的财产。
因此,笔者认为,在案外人异议程序中,如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主张执行标的是未成年人财产的,那么监护人对于财产收入,应理得清财产来源,是否是未成年人接受奖励、继承、报酬等所得;对于财产支出,应说得明花费原因,是否是为未成年人利益支出的。未成年人财产与监护人财产混同导致无法区分,且案外人也无法举证的,则很难证明该财产不是来源于其父母的家庭共同财产,而是属于未成年人所有。
一般而言,对于以下情形,可认定为执行标的财产不属于未成年人所有的财产,而仅是被执行人借用其子女名义开立的账户,其财产亦属于被执行人及其家庭共同财产:一、被执行人从事经营活动,其未成年子女名下存款账户存在与未成年人年龄、智力不相符的大额活动情况,且不能说明存款的合理来源和去向的;二、未成年子女名下存款与其监护人存款高度混同,或者基本上由其监护人支配使用的。
本案中,案外人的法定代理人姜某提出异议要求法院对赵一、赵二名下四个账户予以解封,执行法院接到姜某的异议申请后要求姜某在一定期限内提供上述存款的确切来源和收支去向,以证明赵一、赵二对存款享有独立所有权,但姜某未能提供证据证明执行标的财产是其未成年子女通过接受奖励、报酬、继承等方式取得的。且经过执行法院调查发现,上述四个账户内资金活动情况与二案外人的年龄和智力情况严重不符,存在最高达50万元的大额的转账或现金支取记录、在超市及商场的消费记录、支付日常水电费用和汽车油费的记录等,而以赵一、赵二13岁和3岁的年龄判断,以常理推测二人是无法实施上述民事行为的,再结合账户的频繁的使用频率基本可以认定,上述账户一直是由赵一、赵二的父母实际控制和支配的,案外人赵一、赵二只是执行标的存款的登记名义人,上述存款并非案外未成年人的财产,而属于被执行人及其家庭共有的财产。
综上,执行标的财产并非赵一、赵二所有,案外人提出的异议申请理由不能成立,法院驳回案外人异议申请的裁定是正确的。
二、案例启示与思考(财保财传角度):
鉴于上述分析,那么非为规避债务目的,而为家庭未来财保财传规划存放子女名下的存款,面对后期父母对外债务,可否被冻结执行呢?金融资产该如何进行财保财传的规划设计呢?
这就是本案例给大家的启示!
有很多类似的案情:企业家夫妻,和很多高净值客户一样,在无债的情况下,或为投资、或为规避经营风险的打算、或为家财传承的规划、或为其他目,将大额资产以“大额存单”“大量房产”“大额保单”“家族信托”的形式转移至(受益于)未成年子女名下,以防来自未来的、不可控的企业债务的连带造成财富的流失达到守家护业的目的。
按照昨天本公号文章房产被执行、今天的存款被执行,那么,怎样才能真的做到守家护业的安排呢?
上述案例裁判的法律逻辑,主要在于“名下大额存款”是债务人的家庭共同财产——债务人的是“责任财产”——应依法“担承担债的负担与义务”!
对此,笔者借助上述案例,对高净值客户的家企隔离之道,进行两点提示:
1、树立一个理念:
非责财产真正属于您的家庭及家族的可保可传的财富!
根据“非责”理念及体系,每个人所拥有的财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责任”财产,一类是“非责”财产,只有“非责财产”才是真正属于企业家个人、家庭、家族的可保可传的财富。
现实中,实现了创富目标的企业家群体,大部分的财产以“责任财产”存在,其基本特征就是“名下有产”,产(权)登记在“企业家名下”,或虽“登记在他人名下”但很容易被追索为“企业家实质所有”(如本案的放在家庭未成年成员名下),这些责任财产时时刻刻面临着债的负担和非意愿性减损。
2、掌握几种“非责任转化工具”:
非责财产,作为独立的个体没有债的负担与义务及可能发生的非意愿性减损,致力于个人、家庭、家族的财保财传的使命而存在。其基本特征就是“隔离+独立”,借助于非责工具“隔离”于责任财产,“独立并执着”于自己的使命。
现实中,更多的是关注非责财产的“隔离”的形式,而非实质。如上述案例强调并利用的是家庭成员间的人格的独立,却忽略了财产的“该类家庭共同财产”的共有的实质;或在形式上“为子女购买大额保单”实质上却因保单“非责”架构的缺失可能导致“保单利益责任财产”属性的负担与保单利益分割的尴尬,或在形式上采取家族信托的“隔离”,但却因信托财产因您的过分参与导致家族信托财产“失独”而导致的财保财传目标的落空!
3、找到适合自己的财保财传路径:
财保财传,是立足当下面对未来的一门专门而复杂的技术,需要以法律、会计、税务、理财等综合专业的知识及团队为依托,整合“遗-赠-代-保-信”等非责工具之合力,最终达成适合自己、家庭、家族的相近完美的家-企-财的整合保护与传承方案。
而路径,就是相信、托付,借助专业团队的力量,演绎家企财的保护与传承的华美乐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说明:
一、案例来源部分:北京法院网 作者,北京何婉如法官(2013年文)://bjgy.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9/id/1086257.shtml
另注:新《民法总则》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原《民法通则》12条为10周岁)。
二、案例启示与思考(财保财传角度):大讲堂首席律师吴振举律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