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天鸿
前些天,在新华书店偶遇一朋友说要买书,让我给他推荐几本,说要有文化的,显示修养的。他告诉我,他新装修的房子空荡荡的,想买一些书做摆设,烘托烘托文化氛围。无奈之下,我就给他推荐了四大名著等古典书籍,还有诸如《第五项修炼》之类的管理书籍。付款后,他就匆匆告辞走了。
回想一下,用书籍来摆设?这着实有味儿。
奇怪的是这几天,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的文学作品,全国很多书店都卖断货了。2010年,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仅仅只有4.25本,但现在买书情绪如此高涨,很不正常。这种飓风式的扫书,让我看到的更多是某个人或者某群人的买书狂热,是简单的书籍采购,就像买大白菜一样,比比谁堆的书多,看不看只是其次。书籍,已经沦落为一种象征读书人的文化摆设。貌似书越多,就越能显示出这个人有文化、有修养。
还是拿买书来说吧。在未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多少人知道莫言?多少人去关注他?即使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某个人或者某群人听说,莫言这个人得奖啦!他的书一定很好看,他的书有收藏价值。暂且不管看不看,先买来放着吧,好听一点,就叫收藏吧。买书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消费方式。说得文化一点,这是消费中最高级的,就叫它“文化消费”吧。
数据显示,连续8次国民阅读调查都反映学生和公务员是我国阅读量最大的两个群体。抛开这两个群体呢?我们可以看到,其他人群阅读质量并不高的问题。简单来说,特别是在工作以后,权力的升或者降,基本上可以定性为“关系就是生产力”。为了结交关系,酒肉无非就是关系的催化剂、粘合剂。中国人很多时候是把大多数的业余时间都耗在吃喝玩乐上了,耗在攀附关系上了。书,只能是酒足饭饱后的床头枕,矮了垫一垫。
书,已经沉重了很多。很多时候,中国是个酒肉之国,并非阅读之国。何必把对文化能量的饥渴,强加于对书的摆设呢?这难免有点做作。
书籍做摆设,这是很奇怪的文化消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