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成功的诈骗罪无罪辩护
作者:吴华周 律师 时间:2014年07月01日
案情简介:2013年犯罪嫌疑人甲约乙两次一同前往茶馆与被害人风面,由乙充当某公司的老总,说该公司有工程业务外包,可以的话可能承包给被害人。后甲以需要打通关系为由数次向被害人索要钱财共十几万元全归自己所有。因承包一事迟迟没有音讯,被害人心生疑惑,到乙所在公司一询问得知乙根本不是某公司的老总,便要求甲归还款项,但甲已将款项用作他处已无力偿还。被害人遂报案。报案后公安机关将甲和乙涉嫌诈骗为由予以刑事拘留。
本人接受乙家属的委托,在了解案情后,发现乙是在甲的请求下出于朋友之情,答应帮忙充当一下老总而已,过程中也未收过被害人任何财物。乙当初的心理是:其相信甲能够从某公司拿到工程项目,只是工程项目的承包在实践中存在许多猫腻和生意人在生意场上经常夸大一些能力,是不争的事实。乙出于推辞不了和朋友之情才答应帮忙。但其心理态度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诈骗他人,也不知道甲叫他充当老总是为诈骗他人,从犯罪主观要件来说,乙并不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的意思。
所以本案中从客观上来看乙与甲一起采用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他人较大数额的财物,涉嫌构成诈骗罪。但从犯罪的主观要件来说,因为诈骗罪是故意犯罪,要求犯罪人主观上一定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乙不具这一要件。再从共同犯罪的特征来看:共同犯罪必须是共同故意犯罪。所谓“共同故意犯罪”,除了具备有共同的行为,还需具备有共同的故意。共同故意,要求:1、几个犯罪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都持故意的心理状态;2、几个犯罪人相互明知,即几个犯罪人都认识到自己和其他行为人在共同进行某一犯罪活动。这两方面的统一,才形成了犯罪人的共同故意。显然的,在本案中,只有甲在事前是有诈骗他人的故意,但他的“故意”并没有告知乙;而乙根本没有诈骗他人的故意,也不知道他帮忙充当老总的行为是与甲一起进行诈骗活动。
综上,本人认为乙的行为不符合犯罪构成所需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便打算为乙作无罪辩护,在公安侦查阶段就开始提出辩护意见,认为乙不构成犯罪,公安未予以认可。案件送至检察院审查起诉,本人再次向检察院提出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希望检察院对乙作出不起诉决定。检察院在反复斟酌后,第二次退回补充侦查时便要求公安机关不再将乙移送审查起诉,致此乙重获自由之身。这是本人近两年来成功办理的第二起无罪辩护刑事案件。通过这些成功的无罪辩护,本人认为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思想指导下,刑辩律师将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多成功的无罪辩护也一定是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