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律师随笔

对失职父母强制“补课”是一种制度呵护
作者:方乐 律师  时间:2021年03月30日
亲情陪伴缺失、家庭监护缺位。家长的不尽责,不仅给了坏人可乘之机,也让不少孩子走上歧途,对这些不称职的父母怎么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对这些失职父母强制“补课”,让不合格父母“回炉再造”。(3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作为监护人的父母有着直接责任。一些孩子之所以走上歧途,主要是家长监护、教育和管理的责任缺失所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后,不但个人成长受到极大的影响,也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责任缺失的现状得不到改观,没有发挥对未成年人的引导教育监督作用,则他们可能还会“陷入同一条河流”,有再次走上歧途的风险。
  据有关人士研究,我国青少年初始犯罪的年龄提前至13、14岁,而14岁至17岁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高峰年龄。造成犯罪的有很多因素,包括青少年心理不成熟,不良社会的引诱,学校缺乏思想教育引导,但更主要原因还在于家庭教育失当。从一些公开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看,父母角色的错位、缺位和失位需要进行追溯。
  面对不断攀升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规范家长的行为”,让父母真正扮演好、发挥好和践行好自己的角色,在教育、管理、引导和呵护孩子方面,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而不是放任自流或负面示范,成为孩子走上歧途的推手。因而,重视歧途孩子背后的家庭因素,对失职父母进行强制“补课”,要求涉罪未成年人或未成年被害人父母接受专业教育的指导,提升父母教养子女的技巧与能力,督促其履行监护管教的职责,应有制度方面的破题。
  一份家庭教育现状问卷调查显示,近50%的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约80%家长缺乏教育相关知识和经验。家长作为监护人“干什么”“怎么干”“干得如何”的责任得到厘清,让每名家长都成为“合格的家长”,离不开法律性干预与规范。正如专家所言,随着家庭教育问题开始具有公共问题的性质和特征,必须通过专门立法的方式,来调节家庭教育的外部关系。随着倍受瞩目的家庭教育法草案正式提请审议,家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再辅以对失职父母强制“补课”的落地,构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责任体系值得期待。随着更多人性化的制度得到落地,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必将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文章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